北疆行 – 说说新疆的烤馕和拌面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有人问
: 去新疆,不吃牛羊肉,不吃辣怎么办?我有个朋友还真这样,她自己带点零食,每天把菜在水里涮涮再吃,照样几进新疆到处跑。可是那日子就过得比较痛苦,也少了好些乐趣。一路上的团餐和亲友们请客: 大盘鸡、馕坑肉、手抓饭、羊肉串、丸子汤、烤包子、酸奶、马奶子...... 都尝过。但我对那些牛羊肉大餐无可无不可,喜欢的还是普通的烤馕和拌面

我们的行程紧,经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极少在一处住两天或三天。有时赶路一天400 - 500公里。地广人稀的路上,大多没有服务区,只能经过小村小镇时找吃饭的地方,碰不到就得对付。烤馕是最好的干粮,只要不捂在塑料袋里,可以存好几天。



伊宁汉人街的烤馕摊

 “馕”是新疆各民族日常生活的主食,做法跟汉族烤烧饼很相似。在面粉中加少许盐和酵面,和匀,揉透,稍发,然后在馕坑里烘烤。馕坑呈圆形,以土烧制而成。馕含水分少,像山东的煎饼,可以存放的时间很长。馕的种类很多,有的大,有的小,有的薄,有的厚。周边厚,中间薄的烤馕看到最多。有些印上花纹,有些撒上芝麻,放点儿皮芽子(洋葱)调味。另外还有肉馕、油馕、窝窝馕、甜馕,新出炉的馕又脆又香。据说新疆本地人最传统的馕就是干馕,油囊基本都是游客和汉族人在吃。

在我们所到各处的街头巷尾,农贸市场,家属院,一个个馕坑、馕滩也是新疆风景的一部分。






伊犁那拉提景区外的小吃摊



巴音布鲁克小镇玉木提江快餐店门口的烤馕



去年在伊宁,我们几个路过建设兵团四师一个住宅区的农贸市场,看这个小伙子用本地产面粉和面,加了奶子和鸡蛋,面团在他的手里被压成饼形(不用擀面杖),他们叫“打馕”,然后放入馕坑烤制,他的动作娴熟,刚出炉的馕飘着纯粹的麦香和焦香。









其实我们刚在大巴扎买了馕打算带回家,忍不住又买了小伙子刚出炉的热馕,边走就边吃上了。妹妹说,她教新疆班的一个和田学生,妈妈每个月从家乡给他往北京寄一箱亲手做的烤馕,上边有妈妈特制的花纹。从新疆到北京,他觉得妈妈做的烤馕样子最漂亮,吃起来最香!

 
今年临回北京,我们专门去了乌鲁木齐的“阿布拉江的馕”,小店前排着不少和我们一样慕名而来的人。小伙子们忙着和面、烤馕,收钱的盒子就放在边上,客人们自己挑选,拿馕,自己付钱,自己找钱。走过好几个地方的烤馕摊儿都是这样。
 
除了烤馕和新疆的各种水果,我们这一路吃得最多的还有拌面,也叫 “拉条子”。后悔那么多天没想着照张拌面照片 (照片来自网上)



开拌面馆的大部分是回族,也有维吾尔、哈萨克。听说回族同胞在做拌面上肯下功夫,贡献最大。拌面的配菜几乎包括了所有市场能见到的蔬菜:白菜、韭菜、辣椒、茄子、豆角、蘑菇、芹菜、蒜苔…… 再加入牛、羊肉配炒。

有一晚我们从喀纳斯回到布尔津,又累又饿,懒得走远。就在住处楼下的回族小面馆,我要了一碗“汤饭”。其实就是汤里的面片,面片筋斗,有嚼劲,一大碗量足,菜多,味道好。猜想也是拌面的一个改良品种吧?店主是一对回族小夫妇,两个孩子就在店里玩,小店很干净。他们说,生意马马虎虎,以往夏天可以摆几张桌子在店外,客人能多些,今年不许了。



西红柿鸡蛋拌面,不吃牛羊肉的队友最爱。


这趟最好吃的一顿”拉条子“是在乌鲁木齐表妹妹夫家尝到的。他们夫妇是大学同学,表妹在家里是老幺,东北姑娘嫁来新疆
20多年,早就是地道的新疆媳妇了。

表妹夫是主力,负责和面,说面不能太硬,不然拉不开(不是擀面,也不是切面)。和好的面上要抹些油,然后盖上湿布醒
10几分钟,再用劲揉,重复几次,面就和好了。我们也学着拉了几根面条下锅,可样子太难看啦。表妹忙乎着准备了四个配菜,一人给盛了一份面条,再加上配菜,结结实实的一大盘。真是吃不下,可又怕伤了妹夫的心,他实在太好客、太热情了!
 
 
 
南方古猿 发表评论于
图文并茂的好文。赞!
无法弄 发表评论于
要好吃有名的馕还是新疆办事处的不错,在首体那,具体得google。民族学院食堂的也很好吃,以前那附近有新疆村,不知现在还有没。拉条子,一碗香的就不错,18-25块一碗,三环和平东桥就有一个
流水小桥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无法弄' 的评论 :
你知道北京有地道的新疆烤馕和拉条子的店?给个详细点的地点吧,回北京时要去找找。到底去趟新疆太远啦,谢谢!
泥中隐士 发表评论于
第二张照片上的芝麻饼看得让人馋。
无法弄 发表评论于
记得一次在新疆吃拉条子,5块钱一盘,真好吃。一碗香的拉条子也不错。我们和平里有个民族出版社,那有个烤炉,地上砖砌的,新疆人在那烤馕,从没吃过。民院有卖的馕,很好吃。还是新疆馕好吃
磨不开 发表评论于
口水在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