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前的鸡零狗碎(第一辑)

饱经战患动乱,提笔写下生活感受。。。UH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五六十年前的鸡零狗碎(第一辑)      刘振墉

                  
 一、 南平专署的自来水
                 五三年春天,我在福建南平专署的食堂吃过一顿午饭。吃的什么毫无印象了,只记得它的自来水。洗碗时发现,自来水是真正的名符其实的自然来的水,不是用机器将水打到高塔上再流下来的。原来,南平专署的后面就是一座相当高的山,终年泉水不断。人们就用粗毛竹当水管,一节一节的从山上引下来。洗碗池上也是 横着一根毛竹,等距离地打了些眼,有水往下流给人洗碗。洗好碗将一根竹筷往孔眼里一塞,堵住了水眼。其功能不就相当于现在的水龙头么!
 
二、四喜汤圆每碗一毛钱
                   南京新街口往南,座东朝西有家大华电影院,其对面是“三星糕园店”。看完电影出来,正好到对面吃一碗"四喜汤圆“。每碗放四个汤圆,馅心各不相同,通常是芝麻的、豆沙的、猪肉的,青菜的各一个。比乒乓球还要大些,正好装满一汤碗,每碗定价一毛钱。冬天里出了电影院,吃一碗热乎乎的汤圆,这时幸福感升上到最高值了。
                  我从小爱吃甜的和粘的,汤圆正是最爱。
                  不知大华电影院和三星糕团店还在吗?当年却是南京的名牌。
 
三、即墨县城没浴室
              驻在即墨的步兵100师,即将改编为炮兵十二师。五二年早春,我们四个南方兵被派遣过去。从南京乘津浦线转胶济线火车,在成阳车站下车,大约十几里路就到了即墨县城。
                 即墨城历史悠久,凡是读过东周历国志的人,都知道这个名字。而且地点近海,铁路从近旁过,到现代港口城市青岛不过三四十公里,理应是个繁荣的县城,但却令人大失所望。街道两侧全是低矮的平房,有的还是泥坯房。开张的店面很少,市面极其冷落。城里有菜地麦田,大水塘边上有人在钓王八。总的印象,不好与江苏的县城相比,也不好与苏南的集镇比,跟我们苏北的农村集镇差不多。
                同去的四个人,只记得有一人叫韩觉(听说此人后来在华东海军服务),其他两人一点印象也没有了。可是有一件事却印象深刻,就是当时我们四人到处找浴室想洗澡,找遍全城也找不到,问人才知道,根本就没有公共浴室。
              我一直很纳闷,是不是全县都没有公共浴室?是不是当地的人们都不在外面洗澡?还是冬天根本就不洗澡?
 
四、闽江风景,人间仙境
       五三年初春,我出差从南平到福州,坐的下水轮船。
           舱位分客舱和统舱。统舱是大通铺,客舱是一个个小房间。客舱每间二人,约三个多平方,一尺多宽的床,中间间隙勉强走人,突出的优点是,每个床头有一个六角形的窗口,可以方便地观赏外面的风景。
          闽江上游是峡谷性河流,两岸是高而且陡峭的山,闽江就紧紧地夹在高山之间。两边的山崖上生长有很多的树木,还有不少桔子树,裸露的岩石很少。山崖上凹进去的地方,还搭有小房子,房子顶上就是突出的巨大岩石,飞机扔炸弹也炸不到它。从小屋下到水边,总系有一条小船,这大概就是他们与外部世界维持联系的主要工具了。我当时曾想,万一小船飘走了,要出去买米买油,翻过后面的大山太艰难了。
           闽江水碧清碧绿,不像长江水,长江水是浑的,含沙量很高;”长江滚滚东逝水“,那是浊浪翻滚,而闽江却是清水在缓缓流淌。船行过程中,就好像是从玻璃上滑下去似的,没有任何移动的感觉。后来读到欧阳修写西湖的采桑子,”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形容闽江到也合适。
           五十年代拍过一部电影”地下航线“,背景就是闽江,我看了很亲切。如果用现在的摄影技术,拍一部专门的风光片,一定如仙如幻,美不胜受。还可以开发旅游,我在武夷山飘流过,在老挝万荣也飘流过,其风景比闽江差远了。
 
五、”对私改造“,错!错!错!
       一九五六年,我在南京市政府做了九个月的临时工。春节前后,正是对私改造的高潮。所谓‘对私改造”,就是将私营工商业全部公私合营,将小商小贩和手工业合作化。春节后有两天时间,市府大院内锣鼓喧天,都是南京市各行各业实现了全行业的改造,来向市委、市政府报喜。这时,市府大院内的工作人员,只要没紧急任务的,都要到大门内鼓掌迎接报喜队伍,所以我也做了两天的迎宾人员,也就成为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
         我不明白这样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好是坏,但心中存在困惑。我是个爱读书、读死书、认死理的人,我已经认真读过苏联列昂节夫的政治经济学,和薛慕桥的书,深刻认识到“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可是,在近几年里,看不到生产力有多大的发展!生产关系却天翻地复。
          没过几年,就看到对私改造的恶果:
            第一、物资供应紧缺,生产力实际在萎缩;
            第二、“中国制造”大规模的偷工减料、粗制滥造;
            第三、城市就业机会被堵死了,于是就不得不“下放”、“知识青年下乡”等等。
           五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完全失败的,是决策失误。虽然历史已经更正,但理论家们,却含含糊糊,不愿意大胆承认。
 
(本辑完,下辑待续)
高枫大叶 发表评论于
记性真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