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年代的医患关系和走后门看病

       

      要说医患关系, 还真的感谢毛主席建国以来, 特别是文革以后的医德医风的改变。 毛泽东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不仅使 缺医少药的农村医疗状况得到根本改变, 而且在医院,医德,医风的深远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毛泽东要城市医院改变老爷作风, 为人民服务不是虚的。所有医院都是公有的,所有医生的待遇是公开透明的, 医生的医疗服务除了工资没有其他额外的福利, 70年代以前没听说过看病要送红包, 送红包大概80 年代末期才出现的。

      此前, 看病有没有走后门现象? 不能说没有, 但不是个重要情况。 一些病人为得到好的医疗服务, 托人找关系,走后门是存在的, 但大多数情况下并无必要。 说实话, 那个时期看病根本不用走后门的, 尤其大医院, 医生医德普遍很好,对待病人极少有歧视现象。医院评选先进工作者 主要看服务态度,比如感谢信, 病人表扬可成为 指标,当然也看医疗质量。

       我90 年代初出国, 在国内时经常有亲戚,乡亲们找我帮忙看病, 有时实在赔不起,很浪费时间, 就让他们先去门诊先查, 有问题再说, 但常常被人误解为不愿帮忙, 其实,绝大多数情况下, 熟人, 即使医务人员,也帮不了啥忙, 有时 就是能让住院快一点。一些走后门现象的不过是心理作用, 多数人总认为有人为你说话事总会好办些, 一些方面也起些作用, 比如, 医院创维紧张, 有几个同等条件的病人等候住院, 有熟人说话, 就可能优先了,有些人为尽快做手术也走后门, 其实意义不大, 也就早两天的事。 任何时候都有不公平。

 

       60,70年代没有那个医生敢收红包, 送袋水果 都怕被人看见。到80 年代后期, 走后门送红包才偷偷风行起来了。

       像教练说的亲戚小孩心脏病的例子, 熟人帮忙,医生介绍病人, 医生会诊, 借调医生手术 都是医疗 常规, 真不需要走后门,也不算是什么走后门。所能起的作用 也许就是快点。 医生一般也了解什么病,什么医院,那个医生的治疗对病人好,自己看不了 一般都会介绍其他医生。 因为基本没有利益冲突。

       不是所有病人都需要名医,不管什么病都找名医, 那名医不得累死。另外,初级医生有问题自然会逐级上交,这是医疗规范。不用什么关系,后门。病人看病要找的是合适的医生, 不是找名医, 当然有的病就是名医合适,普通医生治不了有上级医生啊,科室间,医院之间会诊是常规的医疗程序,医院之间会诊, 好像也不需要补偿什么。 再不行可转上级医院, 没有任何限制啊!

       首先病人家属要了解什么医院能治自己的病,当然不是所有病人都能知道这个。小孩的先天性心脏病需要手术的, 当时县,地级医院肯定做不了, 省级医院也要选择,当时只有少数省级大医院能做, 因为需要体外循环等重要设备, 没有这个条件, 任何名医也是白搭。 只要病情适合, 医院巴不得得到合适的病人。这是对于医患都有利的事。从未听说医院将能治的病人推出门。那个小孩先天性心脏病, 直接走进上一医, 二医, 长海, 瑞金那个心外科, 不管那级医生接诊, 都会得到很好的治疗, 因为这一领域兴起时间不长, 各医院都需要积累病例, 做教学示范等,运气好还能得到科研资助,医疗费减免呢。

       当然, 高干待遇是不同于老百姓的, 住院优先,有高干病房,甚至特护, 可以认为是特权, 我不否认。  

       70年代省级医院经常组织医疗队下乡, 到基层医院教学, 义诊, 基本都是免费服务。 

      再说医疗费的问题, 门诊看病, 费用没多少, 5分钱挂个号, 几毛, 块把钱的药费, 乡下人一般也掏的起。 住院就不一样了, 一般做个手术就要几十块吧, 很多农民 住院费掏不起, 医院的对策是尽量催着交, 实在交不起也没撤, 能出院就让尽快出院, 欠费也就烂掉了, 我不知最终的欠费任何处理, 总之, 常规有大量欠费无法收缴, 基本都是农民欠的, 有些农民也很实诚, 如果是不治之症, 很多人也就放弃了, 以免人财两空。城市人一般都是公费医疗。

       那个时代医德好是托毛主席的福---为人民服务, 真不是虚的。

       邓改开,给医生发财致富打开大门, 不能说改开什么都好, 真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