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少年有志
十九世纪末期,在华夏延续了近三千年的封建帝制风雨飘摇,探索民族命运的各种思想春潮涌动,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一批叱咤现代史的人物相继降临。
公元1884年,安徽省北部宿县的一间低矮的茅屋中,何姓夫妇的第三个儿子诞生了。想着贫寒的家境,望着襁褓中的希望,父亲命其名“朝弼”,盼望儿子将来能惜时奋进,辅佐时政。
幼年的何朝弼经四书五经启蒙,立志圣贤之学,崇尚阳明学说。公元1903年,步出私塾的何朝弼这样表达个人志向:“人生当乱世,欲尽匹夫之责。惟养成纯正人格,庶几自立立人,稍补社会于万一。” 他参加过乡考,应试过秀才,均因家庭贫困,无钱继续,不得已终止。后来,当地兴福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衲目睹朝弼品学兼优,茁苗望雨,慨然出资相助。何朝弼果然不负众望,力拔头筹,考入安徽正谊中学攻读。三年的中学生涯,使朝弼确定了人生的志向,给自己取字“汉忱”。公元1906年,何汉忱又考入德国人兴办的山东陆军测量学校继续深造。求学6年期间,何汉忱惜时发奋,积极上进,成绩经常名列前茅,深得师生好评。公元1912年28岁毕业时,测量学校的校长张彦臣恰好调任北平(现在的北京)从政,力荐何汉忱同行,被何汉忱婉言谢绝。他说:“感谢校长提携!我对官场沉浮没有兴趣,总觉得做点实际的技术工作对国家更好。”继而步入测绘队伍,在北平、保定一带从事大地测量工作。自他有了收入,就及时谢还了老衲的资助款,不断周济老家的一帮穷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