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异于常人的学生教育成常人,或者把常人发现出异于常人的地方并相应教育之,都主要是家长的责任,不是学校的责任。学校的责任是把学生教育成常人,一个合格的公民。至少这是中小学的主要责任。学校的设计从来不是从个性化为起点的。学校会尽力帮助。但是本质上,学校是一种高效率的批量的教育体系。
参加文体活动等等无所收获是正常的。老中家长干什么都必须取得好成绩,出类拔萃,否则就是没收获,白费劲。这种思维和心态是一种病态。出类拔萃,本来就很稀有。还要面面俱到,万里挑一都是乐观的。以此为常态标准不是跟自己找别扭,找罪受,又是什么?这是一种病,得治。
多数时候,参与这些活动,不是为了异于常人,而是为了不异于常人。不是为了出超,而是为了不落下。退一步,就算为了出人头地,找到自己的一绝。也必须多方面尝试,才能真正发现自己。很可能最终还是找不到自己的一绝,但是没各方面尝试过又怎么知道。也可能最终发现了自己的一绝,但是不要有最后一口馒头吃饱的心理。以为早一开始就专注于此,多不浪费。其实没有尝试的失败,又怎么能一步到位。想得太美,反而束手束脚不敢尝试,结果一事无成。
发现一绝以后,比如数学或者什么。如何进一步发扬,是家长需要严肃考虑的事情。是否有兴趣,有毅力,有资源,有出路。是否有什么副作用。如何能够减免副作用,而又最大限度地做到一招鲜。是一个难题。想出类拔萃,就得有能力解决这些难题。否则就别痴心妄想。出类拔萃要是能那么容易,还是出类拔萃吗?
比如与学校交涉,不上一些课。同时利用校外时间去上一些班等等家校半家校的选择。家长也可能要考虑更换工作,比较轻松或者比较方便的,半天的,甚者彻底辞职陪读的。等等整个家庭的计划都需要重新平衡调整。总而言之,抱怨学校不能够适应和照顾天才云云的思想,是中国金牌精英教育的思想。对社会是不公的,对自己是不适的。自己有特长就已经是天之大幸。指望社会买单,倾斜培养,想太多想太美了。
洗洗睡还是洗洗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