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般的哲学爱好者来说,“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中学教育者来说,由于需要向学生们有个交代,这个问题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那些并不接触任何哲学书籍和理论,但是知道哲学这个领域自古以来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的芸芸众生来说,这也同样是一个具有重要性的问题。但是,对于那些从事高等教育或与之具有相等的所谓学术地位工作的专业哲学工作者,也就是被称为专业哲学家的一群人来说,这早已不是什么重要的问题。这一点从他们在不同场合对这个问题的回应的口吻中可以体会得出。
而他们之所以不认为这个问题重要不是因为他们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因为他们不认为他们能对这个问题给出很好的回答。他们可以给出一大堆历史上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然后告诉你目前对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而且也很难给出关于这个问题的令人满意的答案。
很显然,在那些专业哲学界人士的心目中,这个问题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原因很简单,即便不知道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他们还不一样稳稳地吃着哲学饭,还不一样稳稳地被世人们认为是最了解哲学的一群人,更何况他们确实比一般人更了解历史上围绕着这个问题的不同答案---尽管那都是别人给出的答案。既然那么多人都试过了,都没给出满意的答案,而给不出满意的答案并不影响被称为哲学家,就不必麻烦去为那个问题而烦恼了。
那么,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到底是否重要呢?答案是肯定的。
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表现在过去几个世纪里主流哲学所出现的所有重大偏差都和对这个问题的错误回答有关;相应地,今天主流专业哲学界的衰弱沉沦与过去这几个世纪里也就与对这个问题所作的错误回答有关!
古希腊人赋予了“哲学”一个基本涵义,即对于智慧的热爱。但是,随着哲学作为一门学问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所谓专业人员的利益与之捆绑在一起,“对于智慧的热爱”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显然不能满足那些专业哲学人员的需要了,因此人们便开始努力对这个抽象朦胧的定义基于个人自己对哲学的理解而加以修改,而这种对哲学基本涵义进行重新定义的努力本身便成为导致哲学发展偏离应有的方向的一个基本原因,而哲学发展的方向的偏离又成为导致哲学最终被哲学界的所谓权威人物宣布终止了,又被科学哲学界的明星人物一再宣告死亡,而专业哲学界的主流却无力对此做出有力回应的一个基本原因。
那些宣告哲学终止或死亡的权威人士声称是现代科学的兴起导致了专业哲学的衰败,而那又是所谓的哲学的历史使命的终结,或者美其名曰哲学将接力棒交给了科学。但是,那都是非常肤浅的认识。虽然从表面上看,似乎确实是科学的兴起使得哲学不再拥有往日的辉煌,但是实际上导致哲学衰弱的真正原因在于主流专业哲学界内部,而那些宣告哲学终止的人声称科学导致哲学终止这一点本身以及这些人居然仍被主流专业哲学界捧为权威这一点本身,也都表明了主流哲学衰败的原因在于主流专业哲学界内部,是因为主流专业哲学界背上了过重的包袱之后在科学兴起的形势下未能及时正确地找到新的发展方向,而对于“什么是哲学”的错误回答显然就是造成主流专业哲学界在过去几个世纪以来迟迟未能正确地找到新的发展方向的一个主要原因。
这里简单举几个有关“哲学是什么”的错误回答及其影响的例子。
首先,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1]表明了在他心目中哲学的任务是对人们由于误解而产生的虚幻的认识进行挑战[2]。这其实是非常笼统的一个原则性的看法,而正是由于它的笼统性和原则性,这一看法与古希腊的“对智慧的热爱”基本上一致的,因为人们可以将智慧定义为对谬误的纠正。但他随后又在关于伦理的形而上学的讨论[3]中指出,哲学包含了物理,伦理,逻辑,以及它们所基于的原理。当然,如该篇文章的题目所示,他这里所说的原理指的就是形而上学。而他几年前就已经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指出所谓的形而上学其实就是人类理性思考所基于的一些原理,只不过他在关于伦理的形而上学的讨论中认为有关伦理的形而上学遵循着一些特殊的原理而已。
虽然泛泛地说,康德的理论似乎对“哲学是什么”的回答没有什么差错,因而不应该对哲学发展方向有什么负面的影响,但实际上,他的理论的一些细节却对包含了对“哲学是什么”的片面回答,或至少是会误导他人对这个问题产生片面认识的回答。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声称形而上学的发展到他那里基本结束了,后人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导他的理论;另一方面是他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使得他那对于哲学内容的虽然比较含糊却又过于具体的划分本身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很显然,形而上学的发展并没有终止于康德(他自己在不久之后又给出了关于伦理的形而上学的讨论本身也说明这一点),但是作为权威的康德的相关说法对于崇拜权威的专业学术界以及一般大众来说的负面影响是无法否认的。
康德所说的物理是泛指物质性的世界,因此泛泛说来他对于哲学内容所做的物理,伦理,逻辑,理性思维及经验的划分似乎涵盖了人们所能想象一切范围,但是他的这个划分其实也反映出他所处的时代的历史局限。尽管如果愿意的话,少数学者可以勉强将各种社会政治经济现象划入他所说的伦理及其形而上学,或将复杂的心理划入他对纯粹理性及经验的讨论范围,但是,显然之后的人们并没有那样做,而相应地,他所列举的哲学的对象就显得过于狭隘。更重要地,也是很不幸地,他之后的哲学界的一大过失根源便是将哲学的对象进行狭隘化,因此最终导致哲学发展方向的迷失。
黑格尔在他的名著《逻辑学》[4]中基本上来说将哲学等价于他的新逻辑。虽然我们现在可以看出他的逻辑其实是将所谓客观逻辑与主观逻辑组合后的整体再加上整体的一些现在被称为辩证逻辑的部分,公平地说,他在《逻辑学》中并没有将这一点表达清楚,再加上胡塞尔用作为黑格尔的核心哲学之一的“现象学”名字来作为另一种理论的名字,因而黑格尔哲学对主流哲学所起到的窄化作用甚至超过了康德,因为对于后人来说,不论是哲学专业人士还是普通大众,把黑格尔的哲学基本上等同于所谓的辩证法,至于他的历史哲学等不过是补充点缀而已。因此,从社会效果来看,黑格尔对于“什么是哲学”的回答是先将哲学等同于逻辑,然后由于他自己的表达和后来的社会因素是得他的逻辑等同于辩证法,因而对社会来说的最后的有效答案就成为了“哲学就是辩证法”。这一将哲学窄化为辩证法的结果显然对哲学发展是不利的。
黑格尔之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显然就是将黑格尔哲学基本上等同于所谓的辩证法的一个典型例子。而辩证唯物主义者们对“哲学是什么”又做了非常功利的回答。他们的回答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的功利回答,他们认为哲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样的回答对于他们所追求的社会革命是非常实用的,可以帮助他们组织包括最底层的人民在内的民众。但是,这个回答显然不利于哲学本身的发展,因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连审美观,是非观都没包括,更遑论逻辑和形而上学这两个属于哲学的核心部分,以及其它的应属于哲学范畴的内容了。
辩证唯物主义者们对于“哲学是什么”的另一类功利性回答比较不太容易被看出有什么问题,那个回答是“对真理的热爱”[5]。这一回答看似与古希腊的“对智慧的热爱”非常相似,但是“对真理的热爱”因其功利性而产生与“对智慧的热爱”的偏差,从主张辩证唯物主义的人们对待哲学发展的态度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种功利的心态,其中一个表现便是加重了哲学专业化了之后人们对权威的崇拜。这一方面与包括专业哲学家在内的人们对自己认识真理的能力普遍缺乏信心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追求真理本身容易引起关于什么是真理的争论,而争论的结果往往需要权威来平衡。
怀特海,罗素,与维根斯坦这一门三人对于“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有各自不同的回答。在海特海看来,哲学就是为解释人们的一切经验知识提供一个自洽的逻辑框架[6]。其实,从亚里士多德对形而上学的讨论开始,这样一种想要找到一个解释一切的框架的思路始终若隐若现地存在于哲学家的思维中,在怀特海那个时期进行的不成功的希尔伯特计划[7]也反映出了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但是,提供或寻找知识的基础框架显然无法涵盖哲学的全部,因而也是一种对“哲学是什么”的窄化了的回答。
罗素的回答是[8],“哲学就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领域。”很显然他所指的是哲学在文明中的逻辑地位。如他所说,他的回答的涵盖面极广,但他的回答的最大缺陷是没有把哲学与神学及科学的相互交融表达进去,这一点对于哲学实践的负面影响,或者说对于神学与科学发展的影响,要大于对于哲学自身发展的影响。
维根斯坦对于“哲学是什么”的回答可能是对于今天的主流哲学界的发展影响最大的,遗憾的是,他的回答也是片面性极大的一个例子[9],[10]。基本上,他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对于人们的所有的知识的语言表达进行分析以避免误解,而知识的获得本身与哲学无关。今天的所谓分析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维根斯坦的这一回答所付诸的实践,因而,虽然维根斯坦的语言分析因其带动了人类对于语言的认识及运用上的革命性的突破而在后现代文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却因其对于“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的片面性而对主流专业哲学界的发展形成了极大的阻碍。
与他大概同时期的存在主义对于哲学的发展基本没有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存在主义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督徒存在主义,另一类是所谓的世俗存在主义。基督徒存在主义对于“哲学是什么”的回答似乎并不明确,他们的主要兴趣在于打破教会中的一些传统的形式上的框架,这对神学发展的积极影响要大于对哲学本身的发展的影响。
而世俗存在主义对于哲学发展却起到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其主要代表为海德格尔与萨特尔。海德格尔对“哲学是什么”的回答被他的追随者们称为是把哲学又重新带回了现实。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论及他的哲学时,他的追随者们最为乐道的就是“太难懂了”,这显然与所谓的把哲学带回了现实的说法是自相矛盾的。可以说,除了一些与前人说过的话大同小异的所谓的警句之外,真看不出海德格尔留下什么了可以帮助主流哲学发展的理论来。实际上海德格尔对“哲学是什么”的回答是所有回答中最不现实的,他把哲学的任务说成对所谓“存在”的研究,而他的那个所谓的“存在”除了创造了一个文字游戏之外没有任何现实的价值,以至于最后他竟然以哲学专家兼名校校长的身份宣告哲学终止[11]了。
萨特尔对“哲学是什么”的回答也很偏颇,在他看来哲学是为人类行为提供一个在宗教与传统之外的基础。但是,他的那个努力显然是失败的,因为他本人的行为就做了一个最不好的示范:与多个女学生发生不负责任的性关系后导致其中有人因此而要自杀。但是,根据萨特尔的理论,如果那个女生自杀了,萨特尔没有半点责任,因为他的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12]就是每个人决定自己下一步的存在是什么样的。显然,萨特尔对“哲学是什么”的回答是非常失败的,对于哲学的发展没有什么积极的作用。
。。。。。。
“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不但对于哲学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文明整体的状况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从上面列举的这些例子也反映了这一点。
那么,“哲学是什么”的正确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是否真如现今的专业哲学界的人们给我们的印象那样,这是一个无法解答的问题呢?
简单地说,“哲学是什么”的正确答案不但存在而且是可以得到的。或许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会受到各自的历史条件的限制,但是那只能说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应该不断地更新对那个问题的符合历史条件的最佳答案,而不是如我们目前从主流专业哲学界得到的印象那样可以把它当作一个无法给出正确答案的问题,或不可能给出比历史上的人物更好的答案来的问题。
那么正确的答案是什么呢?或者说目前来说的正确答案是什么呢?
当然,我们总是可以用古希腊的“对智慧的热爱”来作为“哲学是什么”的标准答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文其实也已经给出了对“哲学是什么”的正确答案,因为本文告诉读者过去几个世纪里人们由于不满足这个答案而寻找其它的答案时都出了对哲学发展不利的偏差,也就是说本文是肯定这个答案的。但是,我相信由于这个答案过于抽象简单,社会大众们一定不会满意,因为人们不易从中找到对哲学发展方向的指导,因此会问有没有不那么抽象的,更具体的,但又不会如上述那些例子那样因为窄化了哲学而出偏差的答案呢?
当然是有的!
不过虽然这个答案是存在的,但也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就能让读者们完全清楚的。本文的主题是要讨论“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的重要性,顺便提一下它的正确而又不那么抽象的,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哲学发展方向的答案是存在的。至于它的正确答案是什么那将是日后另文讨论的话题。读者朋友们也不妨自己去找找答案!
[1]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by I. Kant, 1781, trans.
[2] “philosophy’s job is to confront and challenge the hocus-pocus arising from misunderstandings, however many prized and beloved delusions are annihilated in the process.”---见【1】
[3]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 by I. Kant, 1785, trans. T.K. Abbott,
[4] Science of Logic, by G.W.F. Hegel, 1812
[5] Fundamentals of Philosophy, by A. Spirkin, 1988, trans. by Sergei Syrovatkin, Moscow: Progress Publishers, 1990
[6] Process and Reality -- An Essay in Cosmology, by AN Whitehead, 1927,URL: https://archive.org/stream/AlfredNorthWhiteheadProcessAndReality/Alfred%20North%20Whitehead%20-%20Process%20and%20Reality_djvu.txt
[7] Hilbert's Program,Richard Zach,URL: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hilbert-program/
[8]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by Bertrand Russell, 1945,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Inc. URL: http://s-f-walker.org.uk/pubsebooks/pdfs/History_of_Western_Philosophy_Bertrand_Russell.pdf
[9]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by Ludwig Wittgenstein (1921), original language: German, Project Gutenberg’s release 2010, contributor, Bertrand Russell, Transl. C. K. Ogden, Produced by Jana Srna, Norbert H. Langkau, url: https://www.gutenberg.org/files/5740/5740-pdf.pdf
[10] Philosophical Invesigations, by Ludwig Wittgenstein (1953), original language: German, Transl. G. E. M. Anscombe, pub. Basic Blackwell Ltd, 1958, 108 Cowley Road, Oxford, OX4 1JF, UK
[11] The End of Philosophy and the Task of Thinking, by M Heidegger, 1969, in Martin Heidegger Basic Writings, Ed by David Farrell Krell, Harper San Francisco, pp373-392, URL: http://projectlamar.com/media/Heidegger.pdf
[12] 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 by Jean-Paul Sartre, Lecture given in 1946, example URL: https://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sartre/works/exist/sartr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