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笔法是书法艺术创作中的筋骨,那么,墨法则应该是书法血肉之灵魂的体现。在中国书画艺术中,无论是中国画还是书法,都十分重视对墨的驾驭,从古今书论中对墨的规定和各种传世墨迹来看,墨的使用与技巧问题一直是创作者乃至欣赏家、理论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1、浓 墨
书法创作,一般以浓墨为主,因为浓墨与纸的对比度大,且在书家眼里,浓墨最见精神,特别是正体书的创作。如篆书、隶书、楷书、似乎只有用浓墨才能表现出其力度和精神,从书法作品来看,的确有绝大多数的作品是用浓墨书写的,如宋人苏东坡,清人刘庸,就是用浓墨的高手,一般来讲,浓墨不仅在审美效果富神采精神,就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也最好把握。
2、淡 墨
淡墨的概念与浓墨相对,并非是中国书画创作中普遍使用的淡墨的概念。从审美趣尚上来讲,对浓墨与淡墨选择完全取决于书家的个人追求,从审美效果上讲,浓墨显得沉着庄重,而淡墨则更适合表现清淡幽远的意境。明代董其昌喜用淡墨,他以淡墨追求清雅娴静的艺术风格。近人中林散之最擅长用淡墨,林老的笔墨之作,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再加上他得益于黄宾虹先生用水用墨,又喜用长锋羊毫在生宣上挥写,故墨色层次丰富,“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极具鲜明的艺术特色,不仅不缺乏神采,反而增加了一种深远朦胧的意境。
3、焦 墨
是指不加水分的墨,像干皴之笔,一般在书法作品中不大使用。焦墨是一种特殊的方法,用得好,有画龙点睛之妙。如有浓淡变化,则效果更好。明代徐谓、清人虚谷擅用此法。
4、干 墨
指水分较少的墨,但比焦墨要湿,尤其在行草书时,干墨能时时出现飞白,增强书法墨色层次,富有表现力。相传东汉蔡邕擅长飞白书,还有宋人米芾《虹县诗》、《蜀素帖》,黄庭坚草书,均有十分到位的干墨之法。在实际的运用中,做到干而不燥,笔势通畅最好。唐代孙过庭《书谱》中“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论句,是对书法最好的表达。
5、湿墨
与干墨相对,一般指水分较多的墨。用湿墨书法,可以有浑厚滋润而丰腴的“筋书”效果,但此法难于把握,尤其在生宣纸上,用不好就会见墨不见笔,肥厚臃肿成墨猪之病,故要慎用。
6、渴 墨
与干墨、焦墨属于同一墨法序列,但在表现程度和审美效果上,渴墨介乎干墨与焦墨之间,时见飞白之线条,用得好,亦有点睛之效果,常常用于行草书,篆书和魏楷也时用此法。用得好,有苍茫,老辣的艺术风貌,清人吴昌硕可谓这方面的高手。
7、涨 墨
在某种意义上与湿墨属于同一墨法序列,只不过其主要的效果表现在笔之外。用涨墨书写笔画,其水份多渗出笔划之边缘,有非常丰富的墨色变化。涨 墨可以宿墨相结合,蘸浓墨后,笔尖蘸以清水,以渗化能力强的宣纸为之,颇有味道。清人王铎最擅此法。
8、宿 墨
此法本为中国画中常有,近人黄宾虹对此法极为推崇,谓:“近时学画之士务先洗涤笔砚,砚取新墨,方得鲜明,古人作画,往往于文词书法之余,漫兴挥洒,殊非率尔,所谓惜墨如金,既不欲浪费笔墨也。画用宿墨,其胸次必先有寂静高洁之观,而后以幽淡天真出之。睹其画者,自觉燥释矜平。”在古代书法作品中,此法虽不多见,但用得好,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宿墨多与涨墨相结合,能增加墨色的变化与层次。
9、冲 墨
冲墨之法,其实并非书写时使用的方法,它并不是与笔画的完成同时的,而是在笔划写完之后,乘笔划尚湿以水点于笔划之上、让墨冲出画外的用墨方法。现代派书法作品中多用之,如日本的少字数书法。与上述的八种用墨方法相比,冲墨不必多用。
当然,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不可孤立的看待每种用墨方法。一件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往往都是同时运用几种不同的用墨方法。
要产生丰富的墨色变化,蘸墨之法也很关键。一般蘸墨时不要饱蘸深浸,深浸不仅笔毫无力,而且在纸上书写(尤其是宣纸),极易臃肿肥拙。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濡染亦自有法,作书时须通开其笔,点入砚池,如篙之点水,使墨从笔尖入则笔酣而墨饱,挥洒而下,使墨从笔尖出则墨后而笔凝。”
在书法临摹与创作中,只有多练、多观、多思、多悟才能熟练地掌握好笔墨规律,形成自己独特的用笔用墨的方法。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