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了三个人名, 陶铸, 薄一波, 李先念,陶的“无奈”李的“算账”薄的“十大好处”,既不是文革中的大批判骂人文章, 也不是改开后的捧场应景,还有那么多的高级干部, 他们各自对大炼钢铁的态度如何? 内心的, 不是在给中央写报告。学工科的,不会相信煤球炉子炼钢-转载者
[大跃进及困难时期]李子奈:调查日记谈点大炼钢铁
李子奈,2017年11月16日,广东省
广东省档案馆的调查已经结束,今天下午乘火车到达韶关。
人离开了广州,但是在我脑子里的,在广东省档案馆看到的,陶铸在省委大炼钢铁电话会议上讲话时所表达出的无奈,始终挥之不去。干脆,离开我调查的农业大跃进的主题,再谈点大炼钢铁。
在全国大炼钢铁运动中,钢铁资源极度贫乏的广东省,不仅要大炼,还要放卫星,这可难坏了省委领导。
1958年9月26日,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在省委电话会议上讲话。他说:
“中央昨天召开电话会议,整整开了9个钟头,各省都作了汇报,彭真、薄一波同志作了重要指示。”
“现在看来,全国钢铁情况不错,有进步。据中央同志说,1070万吨钢可能超过。中央要求29日全国要放钢铁卫星,钢日产6万吨以上,铁日产10万吨以上。现在钢只有2万吨,铁只有4万吨,钢要增加2倍,铁要增加1倍多,要求各省29日12点钟向中央汇报,全国要有10个万吨省,50个千吨县,昨天当即报名的有9个省,他们保证29日产万吨钢,各地劲头都很大。”
“按照主席指示:凡是搞得不好的就是党委没有抓起来。广东就是没有抓好,昨天就无法报名。”
“为什么人家跃进得快,而广东那么慢?”
“昨天中央讲了又讲,当然我们搞一万吨是困难的。昨天省委临时商量了一下,人家搞个万吨省,我们广东29日搞个千吨省,行不行?一个省等于别人一个县,我看应该办到的。”[1]
是否真的在9月29日搞了个千吨省?没有看到下文。
应该没有问题。在那个年代,凡决定要达到的目标,只有超过的,没有达不到的。
而且从后文可以看到,在10月15日,还放了一个“小卫星”。
二十天后,10月16日,为了放一个大卫星,陶铸再次在省委电话会议上作动员。他说:
“我们15日放了一个卫星,是个小卫星,12000吨。”
“我们有个想法,再拿出半个月的时间准备,11月1日放10万吨的大卫星,看是否可以,同志们赞成不赞成?”
“这次放10万吨卫星,质量稍降低一些。今天我打电话问了冶金部王鹤寿同志。据他说:含铁量60%的铁炼不出钢,不能算铁;75%以上可以炼钢。这种铁用土办法炼钢,1.2吨或者1.3吨可以炼1吨钢,许多地方都炼出来了。只在搞10万吨这一天降低质量,其它不降低,还是按以前的要求办:含铁量80%以上的占三分之一,含铁量90%以上的占三分之二。这个不变,省委已经决定了的,不保证这个质量那是不好办的。”
“11月1日要有10万吨。省委意见,这一天把全省所有的砖瓦窑、石灰窑、瓷器窑、许多土坯窑和已建、在建的6万个小高炉,都点起来投入生产;搞出来的铁,经化验凡是含铁量超过75%的就算。这样搞10万吨,看是否可以?如不可以,我们就不搞;如果可以,我看没什么危险,还有好处,拿一天生产10万吨,以后我们就正常了。”
“为了1日放卫星,保证质量,反正要吃公共食堂,可以把乡村的破锅拿到高炉里炼。河南、湖北破釜沉舟,把所有的锅子都打烂,剩下不多了,甚至把冬天烤火炉子也打烂了,炕上的铁条也拆下来,我看广东也不算冷,把所有的破铜烂铁都收集起来,加到高炉里去炼,可以提高温度,使高炉容易出铁。搞公共食堂要那么多锅干什么?当然要说服,如果搞不好,群众甚至会反对我们的。”[2]
砸锅炼铁,我只是在一些有关大炼钢铁的文字记载中见过。我一直认为,那是少数农村基层干部的狂热,实在不敢想象,它竟然出现在省委第一书记的讲话中,而且看来还不止一位!
为了放卫星,不惜降低质量,也不怕农民骂娘,根据我通过文字史料对陶铸的了解,他在说这番话的时候,内心肯定是无奈的,甚至是纠结的。
关于大炼钢铁,1958年10月21日,薄一波在徐州视察时,谈了十大好处:
第一,在很短时间内,培养了很多熟习钢铁冶炼技术的干部和工人,全国至少有1000万人。那一个大学能培养出这样多的人材呢?世界上是没有的。
第二,最大限度的组织了劳动力,把一切闲散的劳动力都动员起来了。工农兵学商,男女老幼,城镇居民,都为钢铁而战。城乡无闲人,这是一件最大的好事情。
第三,使钢铁工业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了,全民动员,钢铁翻一番,这种速度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第四,以钢为纲带动一切,以钢为纲,推动一切,大办钢铁工业,促进了其他工业的发展。由于全民办钢铁工业,促进了采矿、煤炭、机械、电力、森林、化学工业和交通运输事业的大跃进。
第五,只有大搞群众运动,才能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逐步消灭两者之间的差别。参加冶炼钢铁,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形态,使很多没有参加过体力劳动的人,树立或增强了生产观点、劳动观点和阶级观点。
第六,在共同劳动中,人们真正以平等的姿态出现,从而进一步改善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进一步实现了“两参一改”和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相结合。
第七,在钢铁工业上,坚决贯彻以小为主、以土为主的方针,就能掀起群众运动,就会轰轰烈烈,而不会冷冷清清。
第八,也只有在群众运动的基础上,才能大闹技术革命。技术为群众所掌握,才能提高产量、质量,降低劳动强度,保证高速度前进。
第九,彻底破除了工业上的迷信,没有工程师,没有专家,也能炼出好钢好铁。
第十,最大的好处是培养人们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产主义思想。事实驳倒了某些人认为在工业上大搞群众运动是“农村作风”、“游击习气”的错误论调。[3]
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毛泽东将1070吨钢的“功劳”归于李富春、柯庆施和王鹤寿。他说:“如果讲责任,李富春、王鹤寿,有点责任,第一个责任是我。柯老,你有没有责任?华东一个地区你就要600万吨,我是全国1070万吨。同志们自己的责任都要分析一下。” [4]
不知为什么忘了薄一波?能对大炼钢铁进行如此精辟的总结,依我看,其功劳不亚于制订1070万吨计划的那几位!
李先念是管财政的,他要算账,考虑的是钱。1958年12月1日,中共财政部党组向中共中央、毛泽东报送《关于土法炼铁的亏损处理问题的报告》。指出:土法炼铁的成本有的是每吨150元,有的达到460元,估计全国平均至少在250~300元,而生铁的调拨价格全国平均是150元,即每吨至少要亏损100~150元。今年全国土铁产量估计至少有1000万吨,总计要亏损15亿元左右。[5]
在吉林省看来,远不止这个数。1959年2月18日,吉林省委、省人委发出《关于1958年土铁亏损的处理办法》。其中规定:“凡属省内各炼铁单位1958年生产的土铁,每吨作价300元(包括国家统一调拨价每吨150元在内),由使用土铁单位支付给炼铁单位。”附件《对1958年土铁亏损处理办法的说明》中说:“全省土铁每吨平均成本,初步计算为1837元(国家调拨价150元,我省钢铁办公室规定200~220元)。”“如果认真剔除不当开支,其正常生产的土铁成本约为600~700元。”“决定从省级预算拿出2400万元(包括中央补助)补贴各级财政(包括省级)作为因土铁亏损而影响财政预算的差额。”[6]
而据武汉市计算,1吨铁的最高成本为3730元,平均成本为1724元;1吨钢的最高成本为3182元,平均成本为1038元。国家规定,1吨铁的销售价为238.09元,补贴140元;1吨钢的销售价为278元。全市共亏损3.29亿元。[7]
还有一点,是以前没有想到的,大炼钢铁烧了多少树木?
仅湖北省,与1957年相比,1958年全省森林面积减少33.43%,其中成林面积减少58.5%,森林蓄积量下降33.7%。[8]
仅仅一年时间,后果如此严重!当然,除了大炼钢铁的破坏,还有其它因素。
到底1958年生产了多少钢铁,与粮食产量一样,永远是个谜。据河南党史披露,河南省1958年钢铁产量浮夸近10倍。
1959年1月,河南省委在呈报中央的《关于中共河南省第一届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情况的报告》中说:“1958年,在几乎没有钢铁生产的基础上,全年生产铁200万吨(其中好铁70万吨)、钢48万吨,完成了国家规定的钢铁生产任务。”据后来核实,1958年河南全省的实际生铁产量是22.9万吨,钢产量只有3.17万吨,仅完成原计划的15.3%和10.6%。[9]
广州,大跃进初期,1958年4月,毛泽东曾经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介绍一个合作社》一文。
毛泽东在文中宣布:“我国在工农业生产方面赶上资本主义大国,可能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10]
大炼钢铁,写的是什么样的文字,画的是什么样的图画?
[1] 广东省档案馆,219-1-27。
[2] 广东省档案馆,227-4-1。
[3]《人民日报》1959年10月30日,第3版。
[4]《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四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15页。
[5]《李先念年谱》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00页。
[6] 延边州档案馆,1-1959-7。
[7]《中国共产党湖北历史》第二卷(1949-1978),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55页。
[8] 同上。
[9]《中国共产党河南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第321页。
[10]《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274-275页。
[1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221-2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