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白田太太家喝茶的時候,驚詫於她家裡的簡潔和素樸,諾大的開放式廚房連着客廳,除了大大小小的植物,幾乎沒有過多的其它裝飾,基調也只是黑白,間或着各種不同的綠色,就連講究器皿的她,也不過是有一個黑色的櫥櫃,裡面整整齊齊地擺着一些並不華麗的器皿,乾乾淨淨的,沒有很雜的感覺。
白田太太的媽媽是茶道先生,他們家的和風榻榻米間,當年是在這裡上課的,白田太太的細致和修養也是從小就耳濡目染的。
日本是個精緻的國家,我倒是覺得這精緻源於日本女人。
女人,需要接受怎樣的教育才能精緻起來呢。
日本這個國家的歷史,算是把母系制度延續最長的一個國家吧,從公元六世紀到八世紀之間,日本歷史上女帝的出現可是比我們的武則天要早啊,有八位女帝們用女性的平和溫婉,堅持和智慧,給日本打造下了一個有精緻基礎的伏筆。平安時代文學,幾乎完全是女性文學,像《源氏物語》《枕草子》等等,甚至還創造了日語平假名,這種女性溫婉堅韌的素質就是這樣通過文化藝術,滲透着整個日本的歷史和民族性。
這背後能支持這種地位的最基本的狀態就是婚姻形態,那時候的日本是「招婿婚」和「走妻婚」。我不由地想一下,婚姻的形式會取決於雙方的地位。果然如此,武家社會的到來,女性地位的遞減,始於婚姻狀態的改變,那時候婚姻是「娶妻」了。到了江戶時代,遣唐使們帶回來了儒家的男尊女卑,江戶時代中期的武家女訓書《女大學》,把男尊女卑發展到了極致,那時候男人的理想便是「醉枕美女膝,醒握天下權」。直到明治維新開始,男人開始給女人地位——也是他們意識到了這個世界其實不過他和她,那個時候,啓蒙思想家們指出:「人民改變情態風俗進入開明之域必須造就善良的母親」。到了1887年,文部大臣森有禮明確地說:國家富強的根本在教育,教育的根本在教育女子。日本人於賢妻良母的觀念也開始了逐漸改變,雖然後來的憲法一步步地完善女性的地位和權力,但平分秋色豈是朝夕之事呢。
拋開這些複雜的問題,簡單地說,現在我們看到的精緻的日本社會,我想是源於日本女人的。
我喜歡精緻的沉得住氣的女人,而精緻一定是源於細節的。
然而細節的養成還是源於教育的,日本最早的女子教育在702年大寶律令裏記載,女子入大學寮,習音樂和醫藥。在平安時代,貴族的女子要學習習字,繪畫,琴,讀書,特別要學習寫和歌(日本古典的短歌形式的詩),再後來,在室町時代,一般的庶民女子也可以入「寺子屋」學習了。在的時候,基督教傳入日本,在九州開設了國語,拉丁語,算數,修身,音樂等等外來文化。等到了江戶時代,便是在寺子屋可以男女共讀了,這時候,設定的課程大概就是讀書,習字,和歌,女禮,琴,插花,茶,繪畫等等,完全的修身養性,風花雪月。真正把生活中的技能做爲學科出現在教育裏,還是在1899年前後,基督教的私立學校開設了科學,技術,美術,地理,手工,家政和體育,基本的理念是培養賢妻良母,向歐美的貴夫人看齊。
一路大體上理順下來,我們發現,其實在日本封建制度還沒有完全對女性束縛到纏足,大門不出二門不進,女子無才便是德等等的嚴酷程度時,歐美的民主及女性教育就被傳播過來。這還得感謝基督教的傳播。
現在的日本,義務教育裏面不分性別,這些家庭,技能,手工,料理等科目完全傳授。關於生活當中常識性的東西,我都自愧不如。而高中畢業後,女子選擇的機會還有女子大學,有很多是女性自身非常感興趣的科目,譬如營養學,育兒保健,家政等等。
在這些正規的學校教育之外,還有各種私學講座可以選擇,譬如化妝,美容,和服,着裝,配色,茶道,料理,房間整理等等,包括新娘學校等等,都是在教育一個女人怎樣發展自己自身的特質,在快樂地做自己的同時,改變身邊的人,改變環境,改變社會,或者最終會改變世界。
而女子教育的理念也不是像我們所說的「男女平等」一句那樣來概括,畢竟,男人女人在自然的生理條件下是有區別的,所以,他們提倡的女性教育的本質是:首先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首先都是人,雖然進行無男女差別的教育,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要根據每個人的特質,激發自身最本質的可能性。
所以我私下認同,世界是需要各自分擔和合作協力的,男女之間的關係教育,直接影響到家庭,而衆多家庭形式的主流,也會影響一個社會。
匠人精神貫穿着整個日本精神,這可能是日本立足與世界大國之列的一個原因吧。
我一直在想,孟母三遷的故事如果換做在日本的母親會是什麼樣的結局呢?可能這個世界就沒有了孟子,多了一個出色的葬儀主持,或者是一個生意人。孟子的意義和其他兩個職業,哪一個更好呢?以前我一定是認爲做孟子最好,高尚,有意義,爲人類指引方向等等(小心眼兒裏還是覺得腦力勞動還不累,體面)。現在,我不會這樣想,如果孩子喜歡,應該鼓勵他選擇的任何一項職業,專心做下去,做得愉快而滿足。
其實,這也是細節的一部分。
那天,離開白田太太家回家的路上,心情很好。急急地趕回去,想着把我的收納櫃子好好整理一下,丟掉那些不常使用的,只留下簡潔的自己喜歡的,訓練一下自己的斷舍離,從生活態度的細節開始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