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文学”论

知华友华的《中国报》专栏文章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日前,马大中文系特聘教授丹斯里陈广才率领一行4人学术代表团访问哈佛大学,落实大马与美国学界合作出版英文版《马华文学的研究批评读本》计划。曾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的拉曼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许文荣博士随行。

以其说这是一次普通的文学外事活动,不如说,这是马华文学的价值新追求,属于马华文学的价值转型,符合文学规律与公众利益。

这趟向美国推广马华文学研究的破冰之旅,也是“输出文学”运动的具体而微。“输出文学”与“输出革命”一样,在世界范围内曾经广泛存在并有历史意义。

输出革命是指在本国革命胜利后,帮助其他国家进行与本国革命性质相同的革命。也特指社会主义国家帮助周边的其它国家通过暴力等手段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其目的是主导国为了争取国际支持,扩大国际影响,实现地缘政治斗争利益。著名的“共产国际”曾经出钱、出人、出武器,在其他国家扶植一些共产主义势力,武装夺取政权,甚至挑动内战。这种革命的价值观输出,在世界和平潮流冲击下,最后大多都以失败告终。马共失势与东欧剧变,都是很好的例证,证明“输出革命”运动的意义,已然成为过去的历史。

输出文学显然比输出革命成功得多。细分起来,输出文学又可以分为主动输出与被动输出两种情形。无论如何,输出文学都值得正面认可。

中国文学史上,西方文学作品,藉由传教士的带入,在中国大量传播,应可理解为西方文学的主动输出。此外,20世纪初,中国翻译家林琴南翻译出版了11个国家98位小说家的163部作品,主动输入西方文学,成就了文学史上著名的林译小说,给孕育期的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可资学习、仿效的艺术范本。林译小说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孕育发展的基石与催生的动力之一。西方文学向中国的输出,推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无疑具有进步意义。

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他的文学作品也被广泛输出到西方世界。美国翻译家葛浩文,几十年来,已将莫言的十多部作品介绍给英语读者。没有他的译介,莫言的影响力恐怕难以深入西方。莫言在瑞典出版的三本书《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译者均为陈安娜。陈安娜是诺奖评委、瑞典汉学家马悦然的学生。这些“输出文学”工作,导致莫言获得诺奖成为大概率事件。

我国学者这一次组团出访哈佛大学,不仅是主动向西方世界输出马华文学研究成果,更是通过输出文学,让更广泛的读者,认识大马华人,了解华人在马来西亚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开枝散叶的宏大叙事与深远意义。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没有流动性的文学,注定要走向式微。而输出文学行为,正是增强文学流动性的崭新尝试。马华文学独特的话语叙述与语言形式,势必在文学输出这样一种努力之下,产生价值转型与新的活力。大马华人形象借道输出文学,也将会在世界民族之林更显风姿。

见刊《中国报》2017年9月28日C15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