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什么?是建城三千(年),定都八百(年)的厚重历史;是里九外七皇城四的神秘格局;是三山五园的秀美山水;是五潭八庙的肃穆庄严;是一句京腔两句二黄三餐佳肴四季衣裳的精致韵味;是北京人无论到哪儿都扔不下,撇不开的乡情!
是张恨水笔下的《啼笑姻缘》;是老舍嘴里的祥子虎妞;是“吃货”汪曾祺眼里的“一块儿大豆腐”被无数胡同切得“四方四正”见棱见角。
胡同成了北京的名片——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多如毛。
史家胡同,是胡同里的“战斗机”。每座沧桑的大宅门后都有着悲欢离合的故事。从李莲英到傅作义再到凌叔华,章含之,还有著名的北京老人艺。
当我走到胡同口,看到“史家胡同”那几个字的时候,就开始酝酿情绪,准备穿越了——
24号,是凌叔华的故居,一座有着99间房屋的大宅院。现在是“史家胡同博物馆”!
跨过厚厚的大宅门,我听到了下面的对话:
“你知道凌叔华吗?”一个老师模样的中年男人问。
“不知道”20岁左右的女孩子干脆利索地回答。
“那你该知道徐志摩吧?”
“不知道”女孩儿一点儿不犹豫。
其实女孩儿没错!那么多的作业,考试,那么忙的“抖音”,“直播”,“朋友圈”,她哪有时间管什么徐志摩凌叔华?
(此图来自史家胡同博物馆)
站在大门洞里,穿堂风送来了丝丝凉意,驱散了7月的炎热,我在留言簿上写“不论我们最后驻足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北京,是我们永远的家!”
傅作义曾经在这条胡同里做出了和平解放北京的历史决定。保护了整个北京城;
焦菊隐在史家胡同导演了一出出至今无人企及的精品话剧,成就了北京人艺;
凌叔华在这儿出生长大;泰戈尔,齐白石也在这里走进了驰名中外的“小姐的书房”(一位英国女记者曾经在自己的文章里介绍了“小姐的书房”)
凌叔华这间“小姐的书房”甚至比林徽因著名的“太太的客厅”还早了十几年;
章含之在51号大红门里长大,结婚离婚,走进走出中南海,并写下了《穿过厚厚的大红门》一书。现在此宅已还给了国家;
53号大院是曾经全国妇联所在地,有邓颖超写的“好园”两个字。 “好”即女子之意。
生命的叹息—
文坛有句趣话“嫁君要选梁实秋,娶妻先看凌叔华”
这趣话一定是很早以前说的。因为梁公子实秋在原配程季淑去世不到7个月就狂追小28岁的女歌手韩菁清了。那么国民媳妇凌叔华呢?
她女儿回忆说,妈妈曾多次对她说“女人,就不该结婚!”
怎么听这都不像是幸福婚姻的陈述与总结,反倒是一声对命运无奈的叹息!
唯一的女儿叫陈小滢,用了丈夫西滢名字中的“滢”字,在当时是一种西式的时尚,也当然是爱情的必然。当年,他们一定是相爱的。
但在漫长的颠簸流离中,从北京到武昌再到欧洲,凌叔华经历了怎样的婚姻生活?又与丈夫之间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为什么去爱一个英国诗人,(女儿陈小滢说确有其事!)婚外情,当然不可能发生在美满婚姻中!
所以,当凌叔华面对女儿的未来,她没有送上祝福,也没有传授什么生活秘籍,而是感叹“女人,就不该结婚!”
作为民国才女,凌叔华会写小说会画画,还出版了英文版的自传体小说《古韵》。这样的女子又正好与风流才子徐志摩成了知己,怎么能不懂浪漫与爱?
她的小说缠绵悱恻,她的画儿清新精致;又是含着银钥匙出生,大家庭,大房子,大宠爱。
然而,在90岁高龄,身染重疾不久于世时,她躺在担架上回到了史家胡同的大宅门里。那时,她不是民国才女;不是陈西滢的太太;不是徐志摩的红颜知己;她只是一个渴望回到妈妈身边的小女孩儿
因此才有了那生命中最后的叹息“妈妈等我回家吃饭!”
(此图片来自史家胡同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