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四国游八(绘画艺术)

闲暇时喜欢舞文弄墨。偶有所得,贴上网,自娱自乐。若能给网友一点儿乐趣,也不枉所劳。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从来认为有创造性的艺术家是与众不同的,他们要么有超强的感知能力,要么思维极其的另类。所以行为也就与普通人格格不入,而且是本性的自然流露。不像有些所谓的艺术家,本事怎样不清楚,但把自己鼓捣的很另类。就拿留长须长发来说,如果是个音乐家还可以理解,长发长须随音乐律动,增加音乐的感染力。但作为画家,就让人纳闷了,遮眼睛又碍手,何苦来着。

 第一次看米勒的"拾穗"应该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刊登在一个美术杂志上,得益于上海的一次"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景画"展览。该画的原作收藏于巴黎奧塞美术馆。只所以倾心这幅画,首先拾穗描绘了三个平民妇女辛勤拾麦穂的一瞬,她们穿着朴实,身体壮硕,甚至可看到她们粗糙的皮肤。一改过去那些描绘养尊处优,娇柔造作贵妇人的油画风格,使绘画更接近真实生活,让读者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绘画以暖色为基调,又用红,黄,兰三原色描绘三位妇女的头巾,使主体有一种要跳出来的视觉冲击。笔触精准但不细腻,使绘画内容和技法达到完美的结合。我喜欢这幅油画的另一个原因和我的经历有关,刚从下乡三年多后考入大学,农村生活还在昨天。为生活所迫,上高中时曾专门请假两星期去拾麦穗,其中之苦深有体会。米勒存世的其它著名作品尚有"晚祷","牧羊女与羊群","播种者"等十几幅。

梵高博物馆收藏有梵高的大量原作,其中包括著名的"向日葵"。其实,梵高也是米勒的崇拜者,在米勒完成他的"播种者"四十年后,梵高仿绘了"播种者",构图完全一样。前者仍以暖色调为主,对光线的应用略胜一筹,梵高的"播种者"则以兰绿黄为主色,用他特有的小条状笔触堆砌而成。梵高的绘画艺术独树一帜,他短暂坎坷的一生更使人叹惜,这里就只八卦一下他绘画以外的情感故事。梵高与比加索相比可谓是情场失意,屡屡受挫。不够英俊的外表并不是他的致命伤,容易冲动,性格倔強,有时行为鲁莽才是他吓跑姑娘的主要原因。梵高二十岁时,在伦敦爱上房东的女儿,求婚失败,还为此丢了工作。二十多岁时,又爱上了他的表姐科妮丽娅,表姐不愿意,梵高把手放到煤油灯上烤来要挟,但仍不管用。三十岁时邂逅性工作者克拉西娜,她先是为梵高作模特儿,后发展为同居。当时梵高穷困潦倒(实际上他穷了一辈子,但很多后来者却又因为他富了好几辈子),后来在父亲的干预下离开了克拉西娜,后者重操旧业,梵高还为此不高兴,躲到偏僻的农村。梵高毕竟是才子,有女人慧眼识珠。邻居的女儿玛戈特就爱上了梵高,俩人都进入结婚议程,但遭到双方家庭的反对,无疾而终。梵高还被指控过让一名年轻的农家女孩模特儿怀孕。现在的许多教授,导演,艺术家正在重复着同样的工作。

丿

下篇预告:雕塑艺术

西府纳言 发表评论于
谢谢夸奖。西画略知皮毛,只是爱好。
中间小谢 发表评论于
"笔触精准但不细腻"
懂画之人,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