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变中国万花筒之一景:白猴子

云林之间,移来移去。半生漂泊,一世求索。暮然回首,原来他乡是故乡。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最近一部反映“外国人在中国”的纪实片《梦想帝国》(Dream Empire)在中国之外的N多电影节频频亮相,且拿了一些不错的奖项,但在其“出生地”的中国,却难觅踪影。故事拮取了当今中国不算少见的一种文化现象,即仅凭一张白人脸而不需要任何真正技能与特长,就可以让无数富起来的国人甘愿买单,不计代价。

 

 

这些白人脸可以充当新楼盘的“皇家保安”,可以是音乐会现场的“世界著名乐队组合”,可以是各类国际私校的形象代言,可以是马拉松的“黑马”队员,也可以是商务场合的“500强外企高管”,甚至可以充当国际一线大媒体的外国记者,各国使馆的驻华外交官。。。总之,他们的身份完全按需“变化”,从容穿越,角色扮演与衔头转换间毫无违和之感。

 

这些人自嘲他们是生活在中国的白猴子,不管原来是什么身份,留学生,流浪汉,背包客,冒险家,只要想在剧变的中国赚到一点快钱,在经纪人的代理与包装下,他们仅凭肤色就已经可以胜任雇主安排的各种角色。他们每每一出场就会赢来满堂的注目和精神的振奋,令一切场合徒然间变得国际化,令与有荣焉的参与者和最终买单者都找到高大上的存在感。

 

 

影片用白猴子代理人亚娜的话点明了讽喻的主题:形象就是真相。有白脸孔提供的服务,有如一种加持,意味着品质的保障或者高人一等的感受。在中国,对洋人的迷信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积贫积弱必然积卑,外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圆,外来的白猴子确实可以让富人们消费起来备加体面,为形象买单,心理的满足已经物超所值。

 

这让我联想起多年前看的一个系列短剧《Sexy Beijing》,它是由一群在中国生活了十年以上、会说普通话的美国人拍摄的纪录片,其片头和叙事方式模彷《Sex and the city》,由一位名叫“苏菲”的女记者,随机采访各阶层的中国普通民众,然后加以美国人对中国的种种解读。

 

 

这个系列剧每集一个主题,时长三分半钟。其中一集名为“lost in translation”,嘲讽改开后的中国人取洋名(尤其是在外企上班的买办们),发音不准不说,还有不少语义古怪而不自知;在“sexy Christmas” 一集中,苏菲把批评的视角对准了那些把洋节过得不伦不类热火朝天的中国人,指出他们并不真的懂得这些节日的宗教意义,仅仅只因为它起源于西方。

 

上述两剧都是观察中国之洋人视角,也都让观者体味到明显的“文化帝国主义”特色(所谓“文化优越感”)。《梦想帝国》看上去是在自嘲白人成了被围观和展览的表演猴子,其实仍是在讽喻中国人的浅陋鄙俗,主创本来就是要拍给中国人看的。

 

由此观之,文化的优劣态势实在不是一朝暴富所能逆转:经济上脱贫我们只用了三十年,文化上要做到不自卑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