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了一年学之后,我回到了学校,接着读六年级。那大概是1974年吧,记不清了。
在 “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 的年代,六年级就算是中学了。但可悲的是,我的六年级和七年级都是在小学里读的,这在当时有个专有名词,叫做 “戴帽” 中学。校舍还是原来的校舍,老师也还是原来的老师,可想而知,中学的课程让原本水平就不高的小学老师来教,我们能学到什么?
我插班进入的这个班里“辽财”大院儿的孩子特别多,好像有一多半儿都是。我家对门儿的杨晓慧,隔壁的孔宇,楼上的周建平,我们都在一个班上。因为平日大家都住在一个大院里,父母又都在一起上班,所以来到这个新的班级我并没有感到陌生。
刚开学我们拿到了新发的课本,比小学时多了一本《工业基础知识》和一本《农业基础知识》,其实就是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内容。学校没有化学的老师,这门儿课干脆就取消不上了。物理课由原来的常识老师教,但教了没两个月也停了下来。简陋的学校除了有一个广播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辅助教学设备,更别提化学实验室和物理实验室了。每个教室里倒是都有一个广播喇叭,上午两节课过后,播放眼保健操的音乐,再就是广播好人好事什么的。
记得每天早上一上课,班长就会大喊一声:“全体起立!” 然后领着同学们背诵一段毛主席语录。班长先大声起头:“我们的教育方针-------” 于是全班齐声背诵:“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常常背诵的还有:“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 . . . . . . 。” 背完了,全班齐刷刷一起坐下。
那时候好像整天都在搞运动,根本也没正经上什么课,一会儿搞 “批林批孔” ,一会儿又搞 “开门办学”,还有反击 “右倾翻案风” 和 “学习小靳庄” 什么的。后来还出了个叫黄帅的反潮流小英雄,成了我们学习的榜样。在黄帅出来后不久,辽宁又出了个杨莹,也是个反“师道尊严”的小将,她在地理考试卷上写了一首打油诗,至今我都记得:“条条铁路通广州,老师何必硬强求,拐弯抹角不算远,出题不严学生愁。” 当时我就想,做学生的考试不会答题,写这么个破诗怎么反倒成了我们学习的榜样了呢?心里虽然这么想,却不敢说出来。
有一阵子全国都在搞 “评《水浒》,批宋江” 运动,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把当做反面教材用的 《水浒传》 读了一遍。当时还小,只是拿它当故事来读,哪里搞得懂什么是宋江的投降主义路线,直到运动结束我也没搞明白为什么要批判它。又有一个阶段,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批判《三字经》。学校发给每个同学一份油印的小册子,上面有注解,供批判使用。结果批判《三字经》的运动还没搞完,我看着注解把《三字经》自己读完了,至今还能背诵好长的一大段呢。我们那时根本没有课外书可读,每月一期的《红小兵》杂志是唯一的课外读物,每期五分钱,薄薄的一本,两下子就看完了。即使这样也不是人人都订得起,那个年代五分钱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从家长那里要得来的。
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姓邹,基本不会讲普通话,读课文都带着浓浓的大连腔。在我所有的老师当中,我对这个老师的印象最不好。
有一天放学,我一边往教室外面走一边挥着手跟同学说:“夸哈利尼-----,夸哈利尼----。” 那时收音机里常常播放一个叫《友谊颂》的相声,讲的是中国政府帮助坦桑尼亚修铁路的故事。相声里面有那么一句非洲当地方言。邹老师听见了,厉声叫住我问:“你说什么呢?” 我说:“这是外国话,“再见”的意思。相声里的,我学着玩呢。” 老师非常严肃地训斥我说:“你这是在中国,说什么外国话?” 我心里不服气,嘟囔了一句:“那我以后到外国说去。” 没想到这一句嘟囔给我带来了麻烦,老师竟然给我上纲上线,说我小小年纪就崇洋媚外,竟然有投敌叛国的思想,还梦想着到外国去说外国话。为这事,老师找来了我妈,向我妈告了我的状,还把我妈狠狠教育了一番,让我妈回家严格管教我。
这老师的家离学校不远,她常常上着课就让学生去她家给她捅炉子。被差的同学还觉得很幸运,一路跑着去跑着回来。不过她从来没叫过我,因为在她眼里我不是个好学生,这样的 “殊荣” 也轮不到我。
有一次两个男生打架,“我X你妈!” “我X你妈!” 地骂来骂去。老师把那两个男生拎到教室前面,大声呵斥道:“你俩嘴怎么那么脏! X、X的骂什么骂!?你爹你妈不X就有你啦?!” 就是这样的老师,给我们当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班主任。
有一天,学校里忽然来了两个刚从师专毕业的年轻老师。一个姓贾,教数学,另一个姓陈,教音乐。记得贾老师当年才十九岁,比我们大不了几岁,梳着两条长长的大辫子,上课很仔细。后来她给我们当过一段时间的班主任,还带我们去参观过大连自然博物馆。
学校里还有个曾患过天花的女老师,五十来岁,是个老姑娘,就住在学校里。她没教过我们班,我也不记得她姓什么了。只记得有一阵子学校搞“革命小将上讲台” 活动,就是学生自己给自己讲课。有一天轮到了我,是一堂语文课,我在头一天晚上很认真地做了准备。就在我非常努力地讲课的时候,那个女老师路过我们班教室,她忽然在门口站住了,不知道为什么,她停了好久,然后突然走了进来。她让我回到我的座位上坐好,从我手里接过课本就开始讲了起来。她讲的真好啊! 我们班主任老师简直无法和她相比。我第一次感到听课竟是如此的享受,真希望从此以后她能天天给我们上语文课,可是下课铃一响她就走了,以后我也没再听过她讲的课。我不知道她是不是觉得我讲的太差了才忍不住走进来的,还是她在用这样的方式抗议那种病态的所谓教育革命。
最有趣的是有那么一天,学校突然给我们考试,说是摸底。语文卷子发下来了,第一题是 “读拼音写汉字”。我虽然读过很多所小学,但却从来没正经学过汉语拼音。看着那些字母我好郁闷啊,因为我一个也拼不出来。我只好先把其它题做完了,很顺利,然后再回来盯着那一行拼音发愁。忽然,听见远远的一个声音,是大喇叭里传出来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我低头再看那一行拼音,三个一组,逗号,再三个一组,又是个逗号,一共三组,句号。我豁出去了,勇敢地蒙了一把,没想到蒙对了!
我们那时候文化课学得并不多,更多的时间是参加学工、学农和学军活动。当时的口号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 学校里没有校长,只有革委会主任和工宣队队长。我们的革委会主任姓乔,工宣队长姓刘,都是从水产养殖场来的。刘师傅很和蔼可亲,有一定的文化,同学们都很喜欢他。可是有一天刘师傅回养殖场加班,突然海上掀起了大浪,把渔船打翻了。据说刘师傅落水后奋力向一块大礁石游去,但当他就要游到礁石边的时候, 一个巨浪砸了过来,刘师傅的头撞上了礁石,被大浪卷走了。。。。。我们去向刘师傅遗体告别的时候,他静静地躺在大冰块围成的冰床上,额头上还缠着雪白的纱布,我们好多同学都哭了。
乔主任的鼻子有毛病,齉齉的,说话就像得了重感冒似的,呜嗡呜嗡的,加上他是个山东人,所以听他讲话没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是很难听懂的。我们老喜欢在背后学他说话,他在台上作报告,下面也有不怕死的调皮蛋儿敢学,气得乔主任瞪着眼睛大喊:“嗯谁?是谁啊?有本事上来说!” 于是下面立马一阵寂静,却能听见“嗤嗤”的笑声。乔主任不是那种特别“左”的人,绝不是电影里描写的那种工宣队长的样子。他常常背着个手在校园里转来转去,见哪个班里闹得厉害就进去管一管。那时候教室里总是乱哄哄的,上课的时候有聊天的,有打闹的,有玩的,也有自己写写画画的。碰上个好欺负的老师,教室就像菜市场一样,老师根本管不住,讲课也没几个人听。有一天一个工人师傅正在给我们上数学课,同学们嘻嘻哈哈都在玩。这时候乔主任突然推门进来了,他瞪着眼把我们狠狠教训了一顿,厉声说:“就算你们将来都上山下乡干革命,那没有文化也不行!学习马列主义也得有文化才能学得好,懂不懂!” 说完他让每人拿出一张纸来,要考我们听写。他随手从课桌上拿起一份学习材料,从里面挑出字词和句子,念给我们听写。之后他随便收上去几份看了看,很生气地摔着手里的那几张纸说:“你们看看!你们自己看看!你们还不如俺这个工人大老粗。就你们这样,将来怎么建设祖国?怎么接革命的班?” 他念的词里面有一个词是“新闻”,我写对了,其他收上去的几份都写成了“新文”。那时候我们都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
有一天,乔主任找到我说:“听说你妈妈是大学教英语的对吗?” 我点头说是。过了几天,乔主任带着整个工宣队的人一起去了我家。乔主任说明了来意,想请我妈妈给戴帽中学的两个年级上英语课。他说城里有的中学已经开设外语课了,可我们这个学校几乎就是个农村小学,没有师资,所以想请我母亲帮帮忙。那时停课多年的大学已经招收进来了一批工农兵大学生,母亲不但带着一个班,同时还为大连海关培训着外事工作人员,实在没有精力和时间再代课了。但我妈帮学校介绍了另一位老师,是她的同学,也是许国璋的第一批学生,刚被解放右派从贵州山沟沟里调到大连的。于是,那个阿姨就成了我们的英语老师。上第一堂课时大家觉得新鲜,课堂上还算守纪律,可过了没多久课堂又成了菜市场了。念字母 “P” 的时候全班那个疯笑啊,“屁------!” “屁------!” 乱哄哄的没法学下去。眼看着那么高水平的老师竟被气跑了,人家后来可是堂堂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授啊。当时的大环境就是那个样子,读书无用的思潮对学生的冲击太大 了,特别是我们那个学校,一半学生都是附近公社社员的孩子,家里父母根本不管,又赶上了那样的年代。我的同桌是个姓李的男孩,读到六年级连“手”字都不会写,语文课文念不出一句完整的句子。后来我们升入真正的中学去读八年级的时候,他和班上好几个同学都退学回家了。后来听说他回村后拿起鞭子赶起了马车。有同学在街上碰到过他, 他还托人向我问好呢。
我们每天早上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队列练习,集合---稍息---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报数---向右转---齐步走---正步走--- 立定---向后转---跑步走---。这还不说,还动不动就搞队列比赛,班与班之间比,年级与年级之间比,为了这样的比赛,天天都要练,很烦人,但没有办法。有一次学拼刺刀,同学们还挺有兴趣的,大家从家里带来红缨枪,跟着从部队请来的解放军叔叔学刺杀,“杀!” “杀!” 一枪一枪地对着敌人(靶子)的心脏扎去,现在想来这样的教育真够暴力和血腥的。我们还打过一次真枪,记得那天解放军辅导员把我们带到海边的一个靶场,靶子在山脚 下,我们趴在沙滩上瞄准射击,每人打三发子弹,我很努力,但一环都没打中,右肩膀还被震得生疼。但不管怎么样,这辈子也算摸了把真家伙。。
除了学军,最多的学工和学农。我们三天两头去附近公社劳动,种过地瓜,砍过苞米,锄过杂草,还刨过冻成冰坨的大粪。现在手上留下的那块疤痕就是当年学农的见证。我们“厂校挂钩”的厂是个“场”而不是“厂”,所以学工没进过车间,也没碰过车床,很羡慕别的学校的学生能穿上工作服站在车床前开机器。我们停课参加过 “劈山填海大会战”,那沸腾的工地,招展的红旗,一定会把精卫看呆了不可。但记忆最深的是晒海带,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每到海带收获的季节,我们就停课去劳动,一干就是个把月。晒海带真是个又苦又累又脏的活儿,没干过的人根本想象不出来。那海带被滑吊车从海上运到岸上,从半空中倒卸在海滩上,一车就是一大堆,小山似的。 我们顶着烈日,迎着海风,把海带一根根从海带堆里抽出来,拖到沙石滩上,然后抓紧滑溜溜的海带根儿使劲向前一甩,顺势平放在海滩上,一根又一根,枯燥而劳累。吃完午饭,再一根根翻甩过来接着晒。有的时候刚刚铺了一大片,忽然天上掉下了雨点儿,师傅一声令下,大家赶紧抢收,因为海带一沾上淡水很快就会腐烂。待我们手脚并用冲锋似的把海带收起来之后,老天又冒晴了,于是再重新摊开来晒,这一折腾就是一上午。一根海带几米长,一天甩下来,臂膀都能甩肿,两天下来,身上就晒掉一层皮。我们才都是十四、五岁的孩子,一干就是一天。本来收获海带的季节养殖场都是雇人来干这些活儿的,现在却用上了我们这些不花钱的 “童工”。等劳动结束的时候,我们一个个都成了小非洲。劳动的代价是,我们每人得到了一支最便宜的钢笔。
批评和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常常进行的活动,记得有一次开班会,有同学给我提意见,说我存在着严重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具体内容是两点:一、经常穿毛衣。二、中午带饭带蛋炒饭。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不少孩子多、父母收入低的家庭生活都很困难,我们班农村同学多,他们都是把穿小了或破旧的衣服穿在里面,好一点的穿在外面,有毛衣的不是很多。在当年那每月每人只配给二、三斤细粮的七十年代初,大部分当地人的口粮都是以苞米面、高粱米为主。住在大院儿里的同学通常都是回家吃午饭的,我身体不太好,妈妈心疼我走太多路,就常常给我炒蛋炒饭带到学校当午饭。这就成了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了。从那以后,我不敢带米饭、馒头了,从食堂买苞米面饼子往学校带,也不敢带菜,更不敢带有肉的菜,只带一块咸菜,争取和那些农村同学一样。但吃了没两天我就受不了了,于是每天走路回家吃午饭。但毛衣我还在穿,因为穿毛衣的不止我一个人,大院里的孩子有毛衣的很多。
上到六年级,红领巾不戴了,新的组织叫“红卫兵”。我不喜欢这个名称,因为文革初期我才六七岁的时候,就看到过太多的红卫兵打、砸、抢活动。我认 识的叔叔阿姨被红卫兵反剪着双臂游街挨斗,好好的人家被他们抄得乱七八糟,我大舅被红卫兵打成了聋子,隔壁的阿姨被他们逼得跳湖自尽。虽然文革后期早已停 止了暴力行动,“红卫兵” 只不过成为了一个组织的名称而已,可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不喜欢这个名字。所以凡是有关的活动我都不是很积极。
在所有的活动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进入了“红医班”。七年级的一天,班主任王学连老师一进教室就说:“学校要办一个 红医班“,请解放军医生护士来讲课,一个班两个名额,你们谁想去?” 我和好多同学都举起了手,“我!” “我!” “老师我!” 大家都把手举得高高的使劲摇晃,我都站起来了。王老师用眼睛扫了扫,指着我跟徐荣彬说:“你俩去吧。” 这样,我俩就成了班里的卫生员。解放军老师是附近二三九医院的,来给我们上过几次课,开始讲了几堂理论课,然后就教我们怎么使用一些最常用的药,还教我们怎样消毒伤口,怎样止血,怎样用绷带和三角巾包扎等等。从此以后,学校一有外出活动,我和徐荣彬就轮流背药箱。有一次学校开运动会,我俩就守着药箱坐在主席台边上,觉得挺光荣的。因为我俩是红医班里年龄最大的,所以不但是班里的卫生员,也是学校的卫生员。我俩还掌管着学校卫生所的钥匙,哪个同学摔破了皮,哪个同学流了鼻血,谁和谁打架打破了脑袋,削铅笔割破了手指,都要先找我们俩。有两件事我还记得很清楚,有一次一个小男孩的手被锈铁皮划破了一个大口子,肉都翻出来了,伤口上都是铁锈渣和泥土,我给他清理干净包扎好,让他赶紧去二三九医院找给我们讲课的那个解放军老师,我怕他染上破伤风。还有一次一个男生打架被砖头砸破了脑袋,血流了很多。简单处理完伤口后,我请一个没课的老师赶紧带他去医院缝针。为这两件事儿,我得到了那个名叫张丽华的解放军老师的表扬,她说:“你很心细,也很果断,手也巧,将来真应该当医生。”
两年的戴帽中学在连续不断的各种运动中结束了,暑假过后,我们全班一起升入了大连46中,也就是现在的辽师大附中。
少年时代的记忆永远是最清晰、最难忘、最真实、最完整的。限于篇幅,我不能把所有的记忆都记录下来。那就让该记住的留在脑海里,该忘记的随时间遗忘吧。
解放军老师在给红医班的学生讲如何辨别草药。(为了照相摆出的样子。)
别以为我真的会扎针,那是摆出个样子在照相,照片送到区里办展览用的。(被扎的就是同学徐荣彬。)
在 “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 的年代,六年级就算是中学了。但可悲的是,我的六年级和七年级都是在小学里读的,这在当时有个专有名词,叫做 “戴帽” 中学。校舍还是原来的校舍,老师也还是原来的老师,可想而知,中学的课程让原本水平就不高的小学老师来教,我们能学到什么?
我插班进入的这个班里“辽财”大院儿的孩子特别多,好像有一多半儿都是。我家对门儿的杨晓慧,隔壁的孔宇,楼上的周建平,我们都在一个班上。因为平日大家都住在一个大院里,父母又都在一起上班,所以来到这个新的班级我并没有感到陌生。
刚开学我们拿到了新发的课本,比小学时多了一本《工业基础知识》和一本《农业基础知识》,其实就是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内容。学校没有化学的老师,这门儿课干脆就取消不上了。物理课由原来的常识老师教,但教了没两个月也停了下来。简陋的学校除了有一个广播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辅助教学设备,更别提化学实验室和物理实验室了。每个教室里倒是都有一个广播喇叭,上午两节课过后,播放眼保健操的音乐,再就是广播好人好事什么的。
记得每天早上一上课,班长就会大喊一声:“全体起立!” 然后领着同学们背诵一段毛主席语录。班长先大声起头:“我们的教育方针-------” 于是全班齐声背诵:“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常常背诵的还有:“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 . . . . . . 。” 背完了,全班齐刷刷一起坐下。
那时候好像整天都在搞运动,根本也没正经上什么课,一会儿搞 “批林批孔” ,一会儿又搞 “开门办学”,还有反击 “右倾翻案风” 和 “学习小靳庄” 什么的。后来还出了个叫黄帅的反潮流小英雄,成了我们学习的榜样。在黄帅出来后不久,辽宁又出了个杨莹,也是个反“师道尊严”的小将,她在地理考试卷上写了一首打油诗,至今我都记得:“条条铁路通广州,老师何必硬强求,拐弯抹角不算远,出题不严学生愁。” 当时我就想,做学生的考试不会答题,写这么个破诗怎么反倒成了我们学习的榜样了呢?心里虽然这么想,却不敢说出来。
有一阵子全国都在搞 “评《水浒》,批宋江” 运动,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把当做反面教材用的 《水浒传》 读了一遍。当时还小,只是拿它当故事来读,哪里搞得懂什么是宋江的投降主义路线,直到运动结束我也没搞明白为什么要批判它。又有一个阶段,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批判《三字经》。学校发给每个同学一份油印的小册子,上面有注解,供批判使用。结果批判《三字经》的运动还没搞完,我看着注解把《三字经》自己读完了,至今还能背诵好长的一大段呢。我们那时根本没有课外书可读,每月一期的《红小兵》杂志是唯一的课外读物,每期五分钱,薄薄的一本,两下子就看完了。即使这样也不是人人都订得起,那个年代五分钱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从家长那里要得来的。
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姓邹,基本不会讲普通话,读课文都带着浓浓的大连腔。在我所有的老师当中,我对这个老师的印象最不好。
有一天放学,我一边往教室外面走一边挥着手跟同学说:“夸哈利尼-----,夸哈利尼----。” 那时收音机里常常播放一个叫《友谊颂》的相声,讲的是中国政府帮助坦桑尼亚修铁路的故事。相声里面有那么一句非洲当地方言。邹老师听见了,厉声叫住我问:“你说什么呢?” 我说:“这是外国话,“再见”的意思。相声里的,我学着玩呢。” 老师非常严肃地训斥我说:“你这是在中国,说什么外国话?” 我心里不服气,嘟囔了一句:“那我以后到外国说去。” 没想到这一句嘟囔给我带来了麻烦,老师竟然给我上纲上线,说我小小年纪就崇洋媚外,竟然有投敌叛国的思想,还梦想着到外国去说外国话。为这事,老师找来了我妈,向我妈告了我的状,还把我妈狠狠教育了一番,让我妈回家严格管教我。
这老师的家离学校不远,她常常上着课就让学生去她家给她捅炉子。被差的同学还觉得很幸运,一路跑着去跑着回来。不过她从来没叫过我,因为在她眼里我不是个好学生,这样的 “殊荣” 也轮不到我。
有一次两个男生打架,“我X你妈!” “我X你妈!” 地骂来骂去。老师把那两个男生拎到教室前面,大声呵斥道:“你俩嘴怎么那么脏! X、X的骂什么骂!?你爹你妈不X就有你啦?!” 就是这样的老师,给我们当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班主任。
有一天,学校里忽然来了两个刚从师专毕业的年轻老师。一个姓贾,教数学,另一个姓陈,教音乐。记得贾老师当年才十九岁,比我们大不了几岁,梳着两条长长的大辫子,上课很仔细。后来她给我们当过一段时间的班主任,还带我们去参观过大连自然博物馆。
学校里还有个曾患过天花的女老师,五十来岁,是个老姑娘,就住在学校里。她没教过我们班,我也不记得她姓什么了。只记得有一阵子学校搞“革命小将上讲台” 活动,就是学生自己给自己讲课。有一天轮到了我,是一堂语文课,我在头一天晚上很认真地做了准备。就在我非常努力地讲课的时候,那个女老师路过我们班教室,她忽然在门口站住了,不知道为什么,她停了好久,然后突然走了进来。她让我回到我的座位上坐好,从我手里接过课本就开始讲了起来。她讲的真好啊! 我们班主任老师简直无法和她相比。我第一次感到听课竟是如此的享受,真希望从此以后她能天天给我们上语文课,可是下课铃一响她就走了,以后我也没再听过她讲的课。我不知道她是不是觉得我讲的太差了才忍不住走进来的,还是她在用这样的方式抗议那种病态的所谓教育革命。
最有趣的是有那么一天,学校突然给我们考试,说是摸底。语文卷子发下来了,第一题是 “读拼音写汉字”。我虽然读过很多所小学,但却从来没正经学过汉语拼音。看着那些字母我好郁闷啊,因为我一个也拼不出来。我只好先把其它题做完了,很顺利,然后再回来盯着那一行拼音发愁。忽然,听见远远的一个声音,是大喇叭里传出来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我低头再看那一行拼音,三个一组,逗号,再三个一组,又是个逗号,一共三组,句号。我豁出去了,勇敢地蒙了一把,没想到蒙对了!
我们那时候文化课学得并不多,更多的时间是参加学工、学农和学军活动。当时的口号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 学校里没有校长,只有革委会主任和工宣队队长。我们的革委会主任姓乔,工宣队长姓刘,都是从水产养殖场来的。刘师傅很和蔼可亲,有一定的文化,同学们都很喜欢他。可是有一天刘师傅回养殖场加班,突然海上掀起了大浪,把渔船打翻了。据说刘师傅落水后奋力向一块大礁石游去,但当他就要游到礁石边的时候, 一个巨浪砸了过来,刘师傅的头撞上了礁石,被大浪卷走了。。。。。我们去向刘师傅遗体告别的时候,他静静地躺在大冰块围成的冰床上,额头上还缠着雪白的纱布,我们好多同学都哭了。
乔主任的鼻子有毛病,齉齉的,说话就像得了重感冒似的,呜嗡呜嗡的,加上他是个山东人,所以听他讲话没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是很难听懂的。我们老喜欢在背后学他说话,他在台上作报告,下面也有不怕死的调皮蛋儿敢学,气得乔主任瞪着眼睛大喊:“嗯谁?是谁啊?有本事上来说!” 于是下面立马一阵寂静,却能听见“嗤嗤”的笑声。乔主任不是那种特别“左”的人,绝不是电影里描写的那种工宣队长的样子。他常常背着个手在校园里转来转去,见哪个班里闹得厉害就进去管一管。那时候教室里总是乱哄哄的,上课的时候有聊天的,有打闹的,有玩的,也有自己写写画画的。碰上个好欺负的老师,教室就像菜市场一样,老师根本管不住,讲课也没几个人听。有一天一个工人师傅正在给我们上数学课,同学们嘻嘻哈哈都在玩。这时候乔主任突然推门进来了,他瞪着眼把我们狠狠教训了一顿,厉声说:“就算你们将来都上山下乡干革命,那没有文化也不行!学习马列主义也得有文化才能学得好,懂不懂!” 说完他让每人拿出一张纸来,要考我们听写。他随手从课桌上拿起一份学习材料,从里面挑出字词和句子,念给我们听写。之后他随便收上去几份看了看,很生气地摔着手里的那几张纸说:“你们看看!你们自己看看!你们还不如俺这个工人大老粗。就你们这样,将来怎么建设祖国?怎么接革命的班?” 他念的词里面有一个词是“新闻”,我写对了,其他收上去的几份都写成了“新文”。那时候我们都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
有一天,乔主任找到我说:“听说你妈妈是大学教英语的对吗?” 我点头说是。过了几天,乔主任带着整个工宣队的人一起去了我家。乔主任说明了来意,想请我妈妈给戴帽中学的两个年级上英语课。他说城里有的中学已经开设外语课了,可我们这个学校几乎就是个农村小学,没有师资,所以想请我母亲帮帮忙。那时停课多年的大学已经招收进来了一批工农兵大学生,母亲不但带着一个班,同时还为大连海关培训着外事工作人员,实在没有精力和时间再代课了。但我妈帮学校介绍了另一位老师,是她的同学,也是许国璋的第一批学生,刚被解放右派从贵州山沟沟里调到大连的。于是,那个阿姨就成了我们的英语老师。上第一堂课时大家觉得新鲜,课堂上还算守纪律,可过了没多久课堂又成了菜市场了。念字母 “P” 的时候全班那个疯笑啊,“屁------!” “屁------!” 乱哄哄的没法学下去。眼看着那么高水平的老师竟被气跑了,人家后来可是堂堂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授啊。当时的大环境就是那个样子,读书无用的思潮对学生的冲击太大 了,特别是我们那个学校,一半学生都是附近公社社员的孩子,家里父母根本不管,又赶上了那样的年代。我的同桌是个姓李的男孩,读到六年级连“手”字都不会写,语文课文念不出一句完整的句子。后来我们升入真正的中学去读八年级的时候,他和班上好几个同学都退学回家了。后来听说他回村后拿起鞭子赶起了马车。有同学在街上碰到过他, 他还托人向我问好呢。
我们每天早上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队列练习,集合---稍息---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报数---向右转---齐步走---正步走--- 立定---向后转---跑步走---。这还不说,还动不动就搞队列比赛,班与班之间比,年级与年级之间比,为了这样的比赛,天天都要练,很烦人,但没有办法。有一次学拼刺刀,同学们还挺有兴趣的,大家从家里带来红缨枪,跟着从部队请来的解放军叔叔学刺杀,“杀!” “杀!” 一枪一枪地对着敌人(靶子)的心脏扎去,现在想来这样的教育真够暴力和血腥的。我们还打过一次真枪,记得那天解放军辅导员把我们带到海边的一个靶场,靶子在山脚 下,我们趴在沙滩上瞄准射击,每人打三发子弹,我很努力,但一环都没打中,右肩膀还被震得生疼。但不管怎么样,这辈子也算摸了把真家伙。。
除了学军,最多的学工和学农。我们三天两头去附近公社劳动,种过地瓜,砍过苞米,锄过杂草,还刨过冻成冰坨的大粪。现在手上留下的那块疤痕就是当年学农的见证。我们“厂校挂钩”的厂是个“场”而不是“厂”,所以学工没进过车间,也没碰过车床,很羡慕别的学校的学生能穿上工作服站在车床前开机器。我们停课参加过 “劈山填海大会战”,那沸腾的工地,招展的红旗,一定会把精卫看呆了不可。但记忆最深的是晒海带,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每到海带收获的季节,我们就停课去劳动,一干就是个把月。晒海带真是个又苦又累又脏的活儿,没干过的人根本想象不出来。那海带被滑吊车从海上运到岸上,从半空中倒卸在海滩上,一车就是一大堆,小山似的。 我们顶着烈日,迎着海风,把海带一根根从海带堆里抽出来,拖到沙石滩上,然后抓紧滑溜溜的海带根儿使劲向前一甩,顺势平放在海滩上,一根又一根,枯燥而劳累。吃完午饭,再一根根翻甩过来接着晒。有的时候刚刚铺了一大片,忽然天上掉下了雨点儿,师傅一声令下,大家赶紧抢收,因为海带一沾上淡水很快就会腐烂。待我们手脚并用冲锋似的把海带收起来之后,老天又冒晴了,于是再重新摊开来晒,这一折腾就是一上午。一根海带几米长,一天甩下来,臂膀都能甩肿,两天下来,身上就晒掉一层皮。我们才都是十四、五岁的孩子,一干就是一天。本来收获海带的季节养殖场都是雇人来干这些活儿的,现在却用上了我们这些不花钱的 “童工”。等劳动结束的时候,我们一个个都成了小非洲。劳动的代价是,我们每人得到了一支最便宜的钢笔。
(这是参加 “劈山填海大会战” 得到的表扬信。)
批评和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常常进行的活动,记得有一次开班会,有同学给我提意见,说我存在着严重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具体内容是两点:一、经常穿毛衣。二、中午带饭带蛋炒饭。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不少孩子多、父母收入低的家庭生活都很困难,我们班农村同学多,他们都是把穿小了或破旧的衣服穿在里面,好一点的穿在外面,有毛衣的不是很多。在当年那每月每人只配给二、三斤细粮的七十年代初,大部分当地人的口粮都是以苞米面、高粱米为主。住在大院儿里的同学通常都是回家吃午饭的,我身体不太好,妈妈心疼我走太多路,就常常给我炒蛋炒饭带到学校当午饭。这就成了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了。从那以后,我不敢带米饭、馒头了,从食堂买苞米面饼子往学校带,也不敢带菜,更不敢带有肉的菜,只带一块咸菜,争取和那些农村同学一样。但吃了没两天我就受不了了,于是每天走路回家吃午饭。但毛衣我还在穿,因为穿毛衣的不止我一个人,大院里的孩子有毛衣的很多。
上到六年级,红领巾不戴了,新的组织叫“红卫兵”。我不喜欢这个名称,因为文革初期我才六七岁的时候,就看到过太多的红卫兵打、砸、抢活动。我认 识的叔叔阿姨被红卫兵反剪着双臂游街挨斗,好好的人家被他们抄得乱七八糟,我大舅被红卫兵打成了聋子,隔壁的阿姨被他们逼得跳湖自尽。虽然文革后期早已停 止了暴力行动,“红卫兵” 只不过成为了一个组织的名称而已,可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不喜欢这个名字。所以凡是有关的活动我都不是很积极。
在所有的活动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进入了“红医班”。七年级的一天,班主任王学连老师一进教室就说:“学校要办一个 红医班“,请解放军医生护士来讲课,一个班两个名额,你们谁想去?” 我和好多同学都举起了手,“我!” “我!” “老师我!” 大家都把手举得高高的使劲摇晃,我都站起来了。王老师用眼睛扫了扫,指着我跟徐荣彬说:“你俩去吧。” 这样,我俩就成了班里的卫生员。解放军老师是附近二三九医院的,来给我们上过几次课,开始讲了几堂理论课,然后就教我们怎么使用一些最常用的药,还教我们怎样消毒伤口,怎样止血,怎样用绷带和三角巾包扎等等。从此以后,学校一有外出活动,我和徐荣彬就轮流背药箱。有一次学校开运动会,我俩就守着药箱坐在主席台边上,觉得挺光荣的。因为我俩是红医班里年龄最大的,所以不但是班里的卫生员,也是学校的卫生员。我俩还掌管着学校卫生所的钥匙,哪个同学摔破了皮,哪个同学流了鼻血,谁和谁打架打破了脑袋,削铅笔割破了手指,都要先找我们俩。有两件事我还记得很清楚,有一次一个小男孩的手被锈铁皮划破了一个大口子,肉都翻出来了,伤口上都是铁锈渣和泥土,我给他清理干净包扎好,让他赶紧去二三九医院找给我们讲课的那个解放军老师,我怕他染上破伤风。还有一次一个男生打架被砖头砸破了脑袋,血流了很多。简单处理完伤口后,我请一个没课的老师赶紧带他去医院缝针。为这两件事儿,我得到了那个名叫张丽华的解放军老师的表扬,她说:“你很心细,也很果断,手也巧,将来真应该当医生。”
两年的戴帽中学在连续不断的各种运动中结束了,暑假过后,我们全班一起升入了大连46中,也就是现在的辽师大附中。
少年时代的记忆永远是最清晰、最难忘、最真实、最完整的。限于篇幅,我不能把所有的记忆都记录下来。那就让该记住的留在脑海里,该忘记的随时间遗忘吧。
解放军辅导员在给大家讲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别以为我们真的在听,那是为了照相摆出的样子。猜得出哪个是我吗?)
解放军老师在给红医班的学生讲如何辨别草药。(为了照相摆出的样子。)
别以为我真的会扎针,那是摆出个样子在照相,照片送到区里办展览用的。(被扎的就是同学徐荣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