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缓柔美 抒情如歌 – 我听贝多芬的两首小提琴与乐队的《浪漫曲》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浪漫曲”(Romance)原是西班牙的一种叙事民谣,在十八世纪,这一术语又被用来指声乐或器乐的抒情性短曲。

贝多芬写过两首器乐的浪漫曲,都是为小提琴和乐队的,她们是:《G大调浪漫曲》(The Romance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No. 1 in G major, Op. 40)和《F大调浪漫曲》(The Romance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No. 2 in F major, Op. 50)。其中“G大调”写于1802年,发表于1803年;而“F大调”写于1798年,发表于1805年。目前好像还没发现任何史料记载这两首作品的写作目的或首演的情况。

这两首浪漫曲都是为独奏小提琴加乐队而作,她们的乐队编制相同,都由双簧管,大管,圆号各两支,长笛一支,及通常的弦乐器组成。两首乐曲的结构也相似,都是以回旋曲的结构原则(即主部多次出现,中间加若不同的插部)写成。《G大调浪漫曲》的曲谱上标有“Adagio cantabile”的速度用语,意为“如歌的慢板”,用时约七分钟左右;《F大调浪漫曲》没有标明速度用语,演奏家们通常也用和“G大调”相似的速度演奏,用时约8分钟左右。

聆听这两首作品,她们都节奏徐缓,旋律柔和优美,抒情如歌。至于这两首作品的的不同点,最明显的还是她们各自所具有的鲜明个性的旋律及其表达的情绪。“G大调”相对深沉些,有点柔中有刚的意味;而“F大调”的旋律显得更加无拘无束,好像是自由地驰骋在甜美的遐想中。

身为作曲家,贝多芬会通过作品表达对美好生活,包括爱情的渴望和赞颂。尽管贝多芬终生未娶,但恋爱的经历还是有过。他抽屉里保存的未发出的信件“致不朽的恋人”,就表达了他对爱情炽热的渴望和永久的追求。我想,这两首《浪漫曲》虽然没有文字说明,但贝多芬毕竟是选择了善于抒情的浪漫曲这种体裁,作品和作曲家的感情世界应该是有一定关联的。

关于这两首浪漫去的更多信息,英文见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olin_Romance_No._1_(Beethove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olin_Romance_No._2_(Beethoven)

中文见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5%AA%E6%BC%AB%E6%9B%B2/16833248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5%AA%E6%BC%AB%E6%9B%B2/16833247

 

下面是《G大调浪漫曲》的音像,由法国小提琴家雷诺德.卡普松(Renaud Capuçon)和萊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于1989年演奏,克尔特 马祖尔(Kurt Masur)指挥:

Renaud Capuçon: Beethoven - Romance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No. 1 in G major, Op. 40 (Kurt Masu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YnagvCK5g&ab_channel=EuroArtsChannel

 

下面是《F大调浪漫曲》的音像,演奏者和年代同上:

Renaud Capuçon: Beethoven - Romance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No. 2 in F major, Op. 50 (Kurt Masu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f2J0ykoW2A&ab_channel=EuroArtsChannel

 

下面是这两部作品的比较早期的录像,都很珍贵。先是《G大调浪漫曲》,由前苏联著名小提琴家大卫 奥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与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Moscow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于1966年演奏,格纳迪·罗日杰斯特文斯基(Gennady Rozhdestvensky)指挥:

David Oistrakh - Beethoven - Romance No 1 in G major, Op 40 – Rozhdestvensk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h7tq3pplWs&ab_channel=ClassicalVault1

 

下面是《F大调浪漫曲》的早期录像,由英国著名小提琴家耶胡迪 梅纽因(Yehudi Menuhin)与伦敦爱乐乐团(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于1966年演奏,埃德里安·博尔特(Adrian Boult)指挥:

BEETHOVEN. Romance para violino n. 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E1QBmlU8UE&ab_channel=RafaelFonseca

 

Chang_Le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淡淡的日子' 的评论 : 你对不同版本的评论,我大体认同。我想演奏版本的不同,首先是和不同的演奏家及乐队有关,不同的演奏家对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处理;这种不同当然也和时代和环境有关。大卫 奥伊斯特拉赫就是个突出的例子,那时还在前苏联,对那首浪漫曲处理得比较“硬”也是可以理解的。
淡淡的日子 发表评论于
无论是G大调还是F大调,两首浪漫曲都非常优美。不过让我感兴趣的是1989年版的演奏和1966年版的演奏有很大的不同。不知道是因为早年间人们情感更加保守,所以处理这样的浪漫曲比较生硬,还是因为就是不同的演奏家和乐队对乐曲的表现不同。反正我觉得1989年法国小提琴家雷诺德.卡普松版的演奏更加婉转悠扬,乐队配合的雄壮但不生硬,尤其是结尾的处理,非常的耐人寻味,好像是意犹未尽的轻柔的停止。而1966年前苏联著名小提琴家大卫 奥伊斯特拉赫演奏的F大调浪漫曲里浪漫的味道比较少,而勇往直前“革命”的味道比较多一点,结尾处理的也相当的高亢。不知道我的体会对不对。
Chang_Le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茵茵梦湖' 的评论 : 谢谢评论。同意你说的,如果不是作曲家认真的改编,是不能换乐器的。“F大调的旋律更浪漫一些”,很有同感。
茵茵梦湖 发表评论于
这是贝多芬为小提琴写的,我说怎么有人用钢琴演奏不对味呢,真是不能换乐器。
F大调的旋律更浪漫一些。
Chang_Le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茵茵梦湖' 的评论 : 谢谢评论。是,贝多芬这两首浪漫曲的确比较优美缠绵,而且他这种风格的作品比较少见。
茵茵梦湖 发表评论于
我刚听到贝多芬的浪漫曲2,没想到他还写出这种优美缠绵风格的音乐。
Chang_Le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五梅' 的评论 : 谢谢评论。我也非常喜欢贝多芬的这两首小提琴与乐队的浪漫曲,她们常常安排在一起先后演奏。我同意,贝多芬是通过他的音乐,比如这两首浪漫曲,真挚地表达了他个人的感情生活,有孤独和忧郁,也有曾经的欢乐与幸福,给我们带来永恒的美。
五梅 发表评论于
多谢!这是我最喜欢的两个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在同一张CD上。贝多芬的音乐有一种永恒的、崇高的情感和力量,每次听了都像是充了电,是人脱俗。如您所说,贝多芬孤独一生,可能是他只会通过音乐表达感情,也可能是天才不知如何与常人沟通,无论如何,他用孤独给普天大众换来的美永存。
Chang_Le 发表评论于
回复 'llarry' 的评论 : 别客气。欢迎来欣赏古典音乐。
llarry 发表评论于
谢谢介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