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 Francisco Marathon 2018
Race: Full marathon
Age Group: 55-59
虽然一年前开始慢跑,正儿八经的跑步也就是半年的时间。无论从锻练强度和体能状态,我顶多也就能跑个半马。可就在刚刚过去的旧金山马拉松上,偏偏阴差阳错地跑了个全马。说来自己也有些不太相信。
跑完全程26英里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和日常跑步锻炼不太一样。首先要说明的是如果你是个年轻人,这都不算是个事儿。我之前讲过我朋友小孩赶上LA马拉松当天是情人节为陪女朋友跑完全程,平时完全没有训练。可是他才二十几岁呀!所以很多网上介绍跑马经历的,如何进展神速由菜鸟变达人的,只要看年龄是四十岁以下的,不用看,就一条年轻。对于一个五十多岁奔六的人,没参考价值。每个人的跑马经历都是唯一的,我也是。所以尽管网上有那么多讲马拉松经历的文章,我仍然以为我的经历是和他们都不一样的。
我平生谨慎,从不做事鲁莽。按理说参加马拉松赛事这么重大的决定,需要仔细规划严格训练才成。怎么就说跑就跑了呢?
其实一开始报名我倒是没太犹豫,早就想好了,主要目的就是试一试手,体验一下参赛的感觉。好奇心占了很大比重。也是因为现在报名参加马拉松赛事的门槛实在不是太低了而是根本就没有。所以想到大不了就是花个报名费呗。真没想到能不能跑完。至于为什么不报个半马,还是心存侥幸:万一跑过一半还能再跑呢?就是要看看到底能跑多远。反正也是跑不动就撤。就这样就报了全马了。
还有我在之前的跑马日记里讲过,虽然跑马拉松全程不容易,但它的难易程度是和跑步的速度成正比的。跑的越快越难。反过来也一样,就是跑的越慢越容易,慢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变成甚至人人都可以跑了。这就是我的理论。我得出这个理论是因为看到当跑步的速度慢到12分钟(每英里)的时候,也就是一支乌龟快速行走都能达到的速度,就相当于跑马拉松全程5个半小时。而一般马拉松的关门时间都是六个小时。所以一支乌龟在关门前跑到终点应该没问题。
所以说我跑马拉松的“一个自信”理论来自于和乌龟的比较,我认为比乌龟要强。
拖拖拉拉六月底才报的名,报完了才发现只剩一个月的训练时间,就感觉有点不妙。之前只是跑步,完全没有注意到参加马拉松比赛的细节。现在要真刀真枪的实战了,赶紧网上做一番研究,结果却是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有想到的情况。最主要的就是坡度,以前没有跑过。
这么说吧,全世界的马拉松的距离都是26.2英里,难度不同的主要就是高度,实际上是高度差。而三藩市马拉松的坡道很多,去过三藩市的知道市里的街道有多陡,Elevation Gain有四五百米。这下着急了,于是我就去附近的山里跑山路训练了。
哪知道第一次跑山路就彻底傻了,原来跑山路和跑平道完全就是两码事。记得以前听过一句老话,宁走十里川不走一里山。这对没跑过山路的人来说绝对体会不到这话的含义。跑坡道不但强度翻倍而且速度大打折扣,这下子对六小时跑完全程没有把握了。看起来做人还是低调一点好,说什么比乌龟强那话可能说早了。
给一张三藩马的高度图吧,光看这个可能也没什么概念。
它的elevation gain 是990英尺。如果比较一下那些地势平坦路线平直的城市马拉松就清楚了。像伦敦177和柏林122,世界纪录基本都是在那里得的。还有东京北京都不到一百简直没高度。
顺便说一下,三藩馬拉松的名气没有那么响,不如芝加哥、紐約、波士頓、伦敦,柏林和东京。有很多原因,历史组织观众等等的,但是比较难跑应该是原因之一,吸引不到世界各地高手了。因为高手一年只能跑几个马拉松,当然要选容易的能破记录的(不管是自己的记录或者世界纪录)。如果要挑战难度的就会去波士顿或者难度更大的。
以前一直以为北京马拉松跑了那么多年又是国际田联的金牌赛事,加上中国这些年来的影响力,一定在国际上很有名。说起来很失望,查找的结果却是北马不但在公认的国际著名马拉松赛名单上排不上名次,甚至还不如香港马拉松有名。说起来很无奈,跑马界认可的国内马拉松如果只能挑一个的话,那就是长城马拉松,因为其难度和独特的场景而闻名。在国内几乎没有听说过,原因是太难了以至于没有多少国内选手敢参加。
我报名三藩市马拉松就是本着就近本地原则,有点像小学生上学。像我这种重在参与的选手,是不会坐飞机跑到外地去参赛的。后来才知道,原来离家近的有名的马拉松还有好几个,像是Sacramato International Marathon和Big Sur Marathon。有人说国内这些年马拉松太多了,看看美国吧,光加州就有60多个。
马拉松就是中产阶级的广场舞。这话一点都不错。跑马拉松的地方一定是经济发展的不错,中产有一定的规模。人吃饱了总得干点啥。要是嫌跳广场舞不够档次,那就整点时髦的吧。登珠峰上南极确实很时髦,可一般人还没到那程度。所以跑马拉松就是集娱乐与健身为一体的大众文化体育活动,它已经形成了一种现代大都市文化。你喜不喜欢,它都在那里。
对我来说,从反感到喜欢跑马前后还不到一年,其实就是一念之差。比赛日将近,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也只跑了五六次山路,每次两到五个英里,多了就跑不动(山路)了。临近比赛的一个星期还要休息只是象征性的活动活动。后来在比赛中显示出了像我这种体能这种训练程度和运动量,要跑马拉松全程是有太不严肃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