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孩子上大学了,每每去他时,看到这里大学生每人一间房的居住条件,就好生感慨。同是大学生,当年我们入住的宿舍是八人一房的上下铺,那里摆上两张桌子,人在里面行走,伸个手说不定都会人碰人。想来这只能是个睡觉的地方,八个人在里面,那种挤迫感,让人喘不过气来,一点点的不顺心,爆发矛盾那是分分钟之事。所以大学四年同学们基本都是去自习室和图书馆,以避开这“滋事”的地方。晚上睡觉了,大家才纷纷回来,那时洗澡是奢侈,一周一次,平时基本上擦把脸就上床。 倒是学校统一关作息灯之后, 黑灯瞎火,同学们没有了空间感, 反而自由,于是宿舍的八卦就开场了,搞得俺们常常熬到半夜入睡。八人进入梦乡的节奏不同, 那“鼾声呼声”此起彼伏,赶上心里不顺,想睡都难 -:)
【照片取自网上】
这就是我们八十年代大学生的写照,现在回过来看,当初的睡觉的条件确实惨不忍睹,可大家都一样。 因而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有时学群里聊起这过往的宿舍生活,还是有滋有味,看来回忆总是捡“顺心”的事情来回顾。若干年后,国内大学的宿舍条件也发生了不少的变化,据说都是公寓式,两人或四人一房, 太幸福........ 对于他们和我们自己的孩子说起当年的居住条件,基本都是瞪大了眼睛, 觉得是天方夜谭,不可思议。
说起睡觉的环境,那个年代有比学校宿舍还差的。 记得跟导师出差到常州调研,这城市那时还不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生活条件一般。我们由于学校的经费限制,也只能找招待所住,表面看条件还可以,但是那床上用品,实在是呵呵,到了晚上睡觉时,半夜能听到耗子在房间跑来跑去的声音,第二天起来,还看到前晚放在桌子上的瓜子居然也让耗子嗑了不少 -:) 有天晚上,居然感觉到耗子在俺睡觉的床上跑来跑去.......
后来自己做研究生毕业论文,要到其他城市做调研,出外的经费就更有限了,坐硬座火车是必须的,那拥挤的滋味,人体的气味,半夜坐睡的感觉,现在想来, 恍如隔世,但又是那么真切,让人难忘。那时跑了不少地方, 什么条件的地方都住过,包括街边旅社,还有大通铺,环境自不必说了, 人到了真累的不行时, 困的东倒西歪, 头一靠床就能昏睡过去。对于那几人一屋的招待所和大通铺,有时最担心的是行李和钱包,过去这种地方,查的不严,什么人都有, 所以证件钱包就压在枕头地方, 只能安慰自己,这也许是最安全的。
时过境迁,出国后,发现在海外睡觉的环境再差,也是人有房居,不必与人共室,每天淋浴洗澡乃是举手之劳。过往“睡觉”遭遇的是是非非,也成为了过去及大伙无聊时的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