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诊断)有病因辨证,八纲辨证即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等等。你所说的症状群就在这些辨证里。比如“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浮弱者”,这个症状群就用桂枝汤。比如“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这个症状群就用小柴胡汤。这就是桂枝汤证和小柴胡汤证,是六经辨证的一部分。你可以说从这些症状群和治疗上看不出阴阳五行,和阴阳五行没有任何关系,病也能治好。就像有人携一部“伤寒论”独步天下,有人用一部“医宗金鉴”横扫江湖,只要认清症状群和相应的中药方就可以了。
但是的但是,这些症状群的内容和辨证方法,恰恰就是以阴阳五行创立的。看看张仲景的伤寒论,看看张元素的脏腑辨证,看看叶天士的温热论,六经脏腑八纲三焦卫气营血,每一个辨证方法都是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创立的。当你在使用这些症状群诊断疾病的时候,实际上你就是在应用阴阳五行的理论,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你所说的阴虚,寒热,就是中医的辨证术语,就是在阴阳五行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术语。你所说的用计算机诊断开方,不是建立在老中医的诊断用方上吗?而这些老中医的辨证论治也是用八纲六经卫气营血,也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基础上的。你外婆的例子,首先恭喜你的外婆是个好医生。她说是她师傅教的,你没有写她具体如何治病,所以不好判断她用的是不是中医方法。如果她是中医,只是按照师傅教的方法治病,那么她学到的是中医的技,没有学到中医的精华理论。不少民间中医都是这样。但是实际上,他们使用的技也是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只是他们不知道而已。
一个真正的好中医,是要理论和技能都掌握的。很多人只背诵医书里的经文,熟识症状群,可是连这些经文症状群和阴阳五行的密切联系都不知道,这样的中医只能做个医技,顶多是医匠,而不是医师。中医的衰落,就是医技医匠太多,真正的大师太少。
至于中药,最初的确是民间实践的产物。但是当它们被纳入中医的中药范畴,被中医按照中医的理论进行研究,进行实验,它们的治病范围会扩大,会更精准。这些寻常的草根树皮花梗野果就成了与中医理论密切联系的中药。比如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甜五味,还有进入哪条经脉的归经。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你用板蓝根治疗表寒或者表里俱寒的流感试试?说轻了是加重病情,说重了是致病人于死地。本论坛不是也有人汇报过服用板蓝根无效麽。至于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如果她说是受中医启发,那就跟中医理论跟阴阳五行相关,只是她自己不知道而已。“青蒿,性味苦、辛,寒。归肝、胆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
你没有在临床上摸爬滚打过,没有用阴阳五行指导下的中医实践过,只是道听途说举几个例子就彻底否定中医的基石怕是不妥。如果你好好研究过中医,知道那些症状群和阴阳五行的密切联系,我相信你是不会说出抛弃阴阳五行这些话的。你说的针灸和中草药方剂是中医的两大优势,我同意。但是这两个优势都是在阴阳五行的指引之下发展起来的。比它们更珍贵的阴阳五行的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中医才能成为在天之龙,辗转腾挪,威力无比。丢掉阴阳五行这个珍宝,中医真要走向万劫不复了。
我们各自阐述了观点,我知道没有办法说服你,我们就此打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