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古文用例:
《禮·曲禮》孝子不登危,懼辱親也。
----登危即登高,辱亲即使亲为下。故辱有“下”的意思。
《左傳·襄三十年》使吾子辱在塗泥久矣。
----- 辱即辱没,还是“下”的意思。
《禮·曲禮》君言至,則主人出拜君言之辱。《註》屈辱尊命之臨也。
------ 君言之辱,还是君言之下。
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货殖列传序》
-------荣为上,辱为下。
南辱于楚,寡人耻之。——《孟子·梁惠王上》
-------屈为下。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论语·子路》
-----使为下。
往者弗送,来者弗止,或击其迂,或辱其锐。——《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
----使为下。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老子》
------老子说得 更清楚:辱,就是为下。宠辱,就是宠为下。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老子》
------ 知其上,守其下。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老子》
-------都 是到极点就失去 特征。有人说辱是黑,其实更合理的是“没”。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
----知止不殆,知止则不尽。那么知足不辱应该是知足就会困于环境之下。
所以,辱的基本意思是下,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