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99条(第二辑)(80):“鄙视他人”的心理是阴暗的一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在网络中,有些人喜欢指责他人,喜欢怀疑他人,喜欢鄙视他人。在人性自由的年代,这样的心理是有理由存在的,但是否值得“发扬光大”,值得探讨。

 

什么是鄙视?鄙视是一种心态,这种心态总是表现为一种“对某些特定的言行的”极度反感。作为极度反感的鄙视(“呸!”这个动作所表示的那种心态也许就是典型的“鄙视”),其所针对的往往是一些还没到触犯刑法地步的道德现象,如生活中(包括网络中)的横蛮不讲理、欺弱小、撒谎、诬蔑、谩骂和诽谤他人等。

  

当一个人鄙视他人时,一般都是对他人言行的道义进行否定。实际上,鄙视这种心态作为一种否定,它不是纯理性的,而是反映了一个人的既定观念和情态机制之间的即成的固定连接关系。

  

另一方面,一个人对自己过去的言行,现在抱鄙视态度,也是可能的。这主要是基于观念认识的变化,至于公共意义上的鄙视的合理性(即哪些言行才是普遍该鄙视的)那是另外的问题。当然,我谈这个问题是以“存在着合理的鄙视”为前提的,比如,至少对那些随地吐痰、不遵守公共秩序等行为,如果一个人会不自觉地产生鄙视心态的话可以说就意味着其某方面心智的健康。

  

还有一种情况,所谓“鄙视那些鄙视别人的人”,这句话如果意在否定任何情况下的鄙视心态的合理性,那也就是说,所否定的是孤立的鄙视本身(即脱离鄙视之心态发生所依赖的外部刺激事件看问题),这样一来,这个问题在逻辑上就与罗素的“剃头”问题完全类似。即结论是:当你“鄙视那些鄙视别人的人”时就必须也要“鄙视自己”,因为此时的你也正属于“鄙视别人的人”这个(应该被鄙视的)集合之中。于是悖论就出现了:即如果鄙视自己;那么就不应该鄙视自己。因为任何鄙视心态都是不应该的。

  

在生活中,除了一些谩骂式的鄙视之外,还有一些人是表面上很客气,其内心经常鄙视他人;或者口头上鄙视他人,而内心“比下有余”,自我陶醉;当人独处的时候,会有一种鄙视他人的天然倾向,觉得别人的道德是很低下的,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感觉到快乐,即通过贬低他人获得快感。如此种种。

 

这里确实有一个负面的心理机制:当一个人鄙视、谴责、攻击他人,他投射在别人身上的邪恶的时候,他就可以感到一种心安理得、没有一点耻辱的痕迹。当你把心中的邪恶投射到别人身上,那怕是没有道德意义的事物身上的时候都会感到一种快乐。当敌我双方的信息都对称的话就会发现这种心理上的互相投射会逐渐变成一种仪式化的东西。当两个冲突的集体或者个人形成了一种冲突的记忆了之后,只要对手有一点动作,你都会认为是在向你挑衅,是对你的威胁。

 

从善心善行的角度来看,心生助人善念,而不是在道德上落井下石;乐于帮助那些不如自己的人,而不是心生鄙视,方成境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