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42) 《父女相逢在······ 》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教育随笔(42)      《父女相逢在······》

 

      1984年,初二下学期上《阅读》课,讲读课文《党费》。

      初一年级语文孙丽娟老师要求带她们班的学生来观摩,让她的学生看看实验班的学生是怎么上课的。我们找了一个大教室,让她的学生与我的学生坐在一起上课。刚好还有七八个从下面县市来听课的老师,教导处也临时安排来我们班听课。

      按照教学计划,我和孙老师早就确定了教学内容。

      为此,我在备课时,反复思考,如何在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也给一年级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做一点示范。

      教师备课一定要明确一节课的教学要点、重点和难点。上每一节课必须讲清要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确定教学要点和重点的依据是部颁《语文教学大纲》和课本具体教学内容。教学难点则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来确定。《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生必须“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而编写在课本中的文学作品有四种文学样式: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只要求中学生学习这四种文学样式,掌握最基本的鉴赏方法,为他们以后进一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自古以来,文学鉴赏就有“见仁见智”之说。四种不同文学样式的鉴赏方法也不一样,鉴赏诗歌关键在于领悟其意境;鉴赏散文关键是抓住其“形散神不散”;鉴赏小说特别要关注文中的“人物”:鉴赏戏剧则尤其要注重戏剧冲突。

     《党费》是著名作家王愿坚的短篇小说。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的主人公。

       备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在学生上完课后,留下十几分钟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我的设计是这样的:

       口头作文题:《父女相逢在天安门广场》

       要求学生联系初一学过的作家王愿坚的另一篇小说《七根火柴》,那篇小说的主人公卢志勇与《党费》中的主人公黄新是一对革命夫妻,他们还有一个女儿叫小妞。

       卢志勇北上抗日去了,妻子黄新和女儿留在南方革命根据地。黄新牺牲后,他们的女儿小妞由组织上养大了。让学生接着说后来的故事。

      我为自己备课时产生的这个灵感感到十分满意,觉得这个设计真可谓一石三鸟:

      一、突出了教学重点,可以加深学生对小说主要人物的理解和认识;

      二、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对孙老师的学生也可以起一个说话训练的示范作用。

      当我按教学计划,在黑板上写下口头作文题《父女相逢在天安门广场》,转过身来就看到一位女同学高高地举起手,迫不及待地要求发言。

     “你这么快就想好了吗?”

     “我觉得您这个题目出得不好,”

       我十分惊讶,但我还是非常镇定地微笑着:“是吗?你说说为什么不好,可以吗?”

     “您让他们父女在天安门广场相逢,把我们的思维限制死了!”

     “那你有什么具体意见或者建议吗?”

     “我想请您把题目改一下,可以吗?”

     “怎么改呢?”

     “搽掉‘天安门广场’,再加六个点。好不好?“

       我十分惊叹,立即按她的建议,搽掉“天安门广场”五个字,加了一个破折号,写下了《父女相逢在······》。

       教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请大家安静下来,听我说:

       “你的建议非常好!不仅表现了你在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敢于当堂指出老师的不足之处,说明你求学态度非常端正,请大家向她学习。我想请你第一个发言,展开你自由想象的翅膀,说说你不一般的故事。给你五分钟时间考虑,好吗?”

       五分钟后,她站起来说:

      “我说的题目是《父女相逢在朝鲜战场》。”

      她不慌不忙娓娓道来,经过长征的老红军卢志勇已经是志愿军的军长了,在前线与自己的当志愿军护士的女儿邂逅·····

       后来还有一个学生以《父女相逢在老革命根据地》为题,讲老红军卢志勇在建国后回到老家与女儿相逢的故事。

       课内时间有限,让学生课后以《父女相逢在······》写一篇练笔文。果然是百花齐放,题目和内容都精彩纷呈,如《父女相逢在烈士子女座谈会上》、《父女相逢在开往北京 的列车上》等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