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生活回忆之六 小车篇

一位爱好艺术、文学、摄影和旅游的海外游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这里所说的小车不是小骄车,而是广泛用于中国农村地区的独轮小推车。这种中国老祖宗发明的运输工具据说已经使用了几千年,有的人甚至说当年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其原型就是这种独轮小车。当然,那时候的轮子是木头的,现代的轮子是橡胶的。

说也奇怪,我们在欧洲和北美见不到这种车子,他们的农用运输车多数是四轮马拉的那种,进而发展成了汽车;也有两轮的,但不多见。欧洲人使用的独轮车轮子偏小 且位于载物斗的下面,我们现在许多商店里还可以看到这种车的现代版。从载物量和省力角度看,欧洲的独轮车远比不上中国的独轮小推车。

这种小推车整体用木条相互联结而成,轻巧好用,两边可以放两个长型载物筐或者坐两个人都成。车后伸出两根长木柄当手吧,一条袢带挂在肩膀上,全身用力,车子 就可以走动了。这种车的最大优点是什么路都可以走,尤其在山区那些羊肠小道上,狭窄的田埂上,凡两轮马车过不去的地方它都可以大显神威。别小看这种小车, 当年解放军淮海战役的胜利,就是几百万山东解放区老百姓推着小车踊跃支前推出来的,电影《车轮滚滚》描述的就是那段历史。

我们下乡后不久就跟这种小车打上了交道。推小车看起来容易,最大的麻烦是掌握平衡。若从力学角度看,小车的设计完全不合理,因为它自身左右不能保持平衡,需要靠人的双手和双脚来支撑,小车的前后平衡也要靠装载的技巧来实现。初学推车时,翻车的事经常发生。不过,车上也没啥贵重的东西,不怕摔打,重新装车再上 路就行了。俗话说:“小车不倒只管推”,慢慢地就成了熟手,推三四百斤东西不在话下。

推小车一搬都是男社员的专利。并不是因为推车是力气活,更因为推车的姿势对女性来说实在不雅:身体前弓,屁股后撅,两腿八字型叉开,走起来一扭一扭的,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都跟一个大蛤蟆似的。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中国民间舞蹈中描写农村老汉的动作?你看他身体夸张地左右摇摆,两条腿总走八字,小腿尥的老高,实际上就是推小车时的姿势。

不过,许多男知青都喜欢推小车。比如在修大寨田的时候,挖土装车的人总不能停歇,而推小车回程的时候却是空载,相当于休息和偷了一会儿懒。当然,长途跋涉远路推小车运输是件很苦的差事。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城乡差别大,农村汽车拖拉机及马车都很少,农村人要将自己的产品送到城市里卖几个钱,往往要靠人力和这种独轮车,那时候经常可以在公路上见到成群结队的运货小推车队。

我曾推着小车步行八里多路赶集,卖过知青组自己种的薄菜;也同别人推车来回几十里路,到别的村庄去推销生产队里自己制做的供打场用的腊叉和地瓜做的粉皮。不过,除了走路较远外,推小车还不是感觉特别累。

在乡下推小车最苦最累的活应该是往地里送肥。首先,农家猪圈里出来的肥堆在院内或者外面的大街旁,推粪的人的要自己装车,然后送往田间。刚出圈的猪肥又臭又粘,小车装满后至 少四百多斤,粪水还不断从车上往下滴哒着。推车时身体前倾,几乎就趴在车子上了,还累的呼呼喘气。那味道,那感觉,说出来谁都不信。

穿过村庄的路相对不错,比较平缓,到了田间就不一样了。有的路段较软,车子走在上面轮子直往下陷,必须使出吃奶的劲才能冲过去。你问:“不能歇一回吗?” 不能,车子一旦停下来就会陷的更深,一个人绝对推不上来。这个时候你环顾四周,往往找不到一个搭把手的人。

车子推到了地头,有时候土地已经耕过甚至耙过了,脚下松软的很。此时要大喘一口气,咬住牙,一憋气将车子推到选定位置。然后把车子一掀,让车子翻扣过去,把编筐里的猪粪倒出来。然后自己也仰面朝天,倒在土地上大口喘气歇一回儿。回过头来再看看刚才车子留下的车辙,从地头延伸到身边,大概有十几公分深!

当时知青组经常举行“赛诗会”,“读书交流会”之类的活动,组里一位知青写了这样一首诗描写推小车的情景:“怀一颗红心,露一脸钢筋,看,填平的车辙又压深。。。” 念到这里,知青们顿时笑的人仰马翻。有人喊:看啊,他一脸“钢筋”,还水泥呢!哈哈哈哈。。。。

 

原作于2008年11月 多伦多

 

 

 

傻猫儿 发表评论于
写的很形象,如临其境。
高斯曼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流浪北美的蚂蚁' 的评论 : 对!这个图片配的超级棒!
流浪北美的蚂蚁 发表评论于
回'高斯曼' : 就是这种车,一边座一媳妇,另一边还可以放点粮食呀,义务啊之类的,免得不好掌握平衡。
这种车是农村的万能车,几乎家家都有的。
ytren 发表评论于
写得好。你写的这些我也都经历过
高斯曼 发表评论于
过去送媳妇回娘家,没有毛驴的也是用这种独轮车,是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