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之源:第三类需求

学习,思考,分享;历史,时事,人生
言虽简但求一语中的,力未逮仍望民智终开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快乐是什么:就是需求被满足;痛苦是什么,就是需求没被满足。人不可能没有需求,所谓的“无欲无求”本身就是一种需求,而且是不可能被满足的需求(逻辑上有悖论)。既然需求不可避免,如何才能更多的保持快乐?这就要讨论到需求的分类。

 

1)第一类需求是结果需求,比如说考学,求职,结婚,买房,升职,加薪等等。这类需求的特点就是结果不全由自己控制,而且发生在某一点的时间。这类需求被不会经常被满足,如果一个人的人生只充满了第一类需求,可以想象他(她)快乐的时间不多。明白了这点,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人生痛苦长久,而快乐短暂。

 

2)第二类需求是过程需求,就是指兴趣爱好。做喜欢做的事情,快乐来源于过程,而不是结果。快乐的时间从一个个点变成了一条条线段,人生会快乐很多。如果您很幸运的工作和爱好合一的话,那第二类需求的满足很可能会自然的使第一类需求也获得满足,因为您的工作会做得更出色。找到第二类需求,是生活变得有意思的基本条件。

 

但问题是人生不会所有的时间都在做自己喜欢的某件事,还有很多其它的责任:除非您单身一个人生活,否则会有很多家庭的责任需要付出;如果您的工作不幸并不是您的爱好,那工作本身就只是一种责任。沉迷于兴趣爱好带来的快乐,可能会反过来加深做其他事情时的痛苦。所以这里要强调一点,第一类需求在现实生活中不必可少,而且必须积极面对。让自己沉浸在第二类需求中,不愿面对第一类需求的人不过是在找借口逃避。

 

而这篇文章主要想谈的是第三类需求:

 

3)第三类需求是求知需求,也就是好奇心(curiosity)。好奇心就是对事物的What,Why,How等问题的思考,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寻找答案。好奇心会触发第二类需求,会激发人的求知欲,并在寻找的过程中获得满足。越是有好奇心的人越会对各种事情问为什么?包括对自我的审视。这会使得生活中的快乐的时间越来越长。回顾人类历史,重大的科技上的发现发明,重要的哲学文学艺术探索几乎都是由好奇心驱动。理想的快乐人生是用第三类需求(好奇心)驱动第二类需求,并运用在工作/生活中,并使得第一类需求作为副产品也被满足。只停留在第一类需求和第二类需求的人有时候会思考自己活着的意义这样的问题,但最后也就是不了了之。进入第三类需求的人会有机会发现自己的意义,因为有好奇心就代表有质量的活着

 

中国的学校/家庭教育大都以满足第一类需求为目标,有中国过去过于贫穷的缘故,也有中国人爱攀比的因素,这造成了中国人努力而快乐程度不高。好在越来越多的新一代的中国孩子在更好的经济条件下长大,有机会追求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就是向第二类需求过度的一个好现象。

 

但中国人对于好奇心的教育明显很不够,中国人对好奇心有畏惧心理,怕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怕触犯权威,怕被嘲笑,怕无利可图。为什么中国人现在骄傲的贡献还是四大发明,儒家道家,唐诗宋词,勾股定理这些老古董?因为我们很长时间在哲学,宗教,艺术,文学,音乐,体育,数学,科技,工程,经济,商业,法律,制度等方方面面真的是可以说没有什么划时代的贡献。现代中国的创业公司也基本都是抄袭美国公司的ideas。而这一切和好奇心的缺乏有直接关系。好奇心这个第三类需求不只是个体人生的快乐之源,也应该是整个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快乐之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