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和朋友探讨吴菊生《中国社会的右翼本质》,问问我有什么想法。我第一段没有读完就看不下去了,耐着性子读完,也没有看出来他想要说什么。抱歉,文章link也找不到了。到底什么是“左”?什么是“右”?我说说自己的理解。
以美国为例,我觉得在民主社会里,从表面上看,“左”更多的是平等、博爱的倡导者,“右”则主张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要理解中国的“左”“右”,可以从经济发展状况上来看。罗胖在一期《罗辑思维》里讲述中国经济史,我的体会是:“左”就是制度多,税收多;“右”则是百姓有一定的自由,能做点儿小生意,经济会活跃一些。
这么一来,不同制度下的“右”的其实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左”有所不同。
民主社会的“左”讲究人权,倡导平等博爱,这只是精神层面的说法。那如何才能够兑现这个平等博爱的竞选纲领呢?仔细体会,政府做的其实也就是设立各种制度,照顾弱势群体,不许歧视,从而“平等”;还有就是多收些税,救济贫困的家庭,实现“博爱”。所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讲,这其实跟中国历史上的“左”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民主国家“左”的出发点是为了助他,貌似比较善意,但又有这句:“The road to hell was paved with good intentions”。多劳不多得,可能会削弱人的积极主动性。
老公问,那右得太厉害了会怎么样?
如果一切从经济角度来衡量,向钱看,太“右”了可能会导致拜金主义,所以有了“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笑” 的现象。如果条件合适,地方的势力逐渐壮大,很可能会诱发政变。
集权制国家的左、右都是人说了算,想收就收,想放就放。但这种快速改变会给社会和企业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一朝君子一朝臣,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很难预测明天在哪儿。
在西方民主社会里,即使是过右,大家可能并不一定想要反这个政府,右翼本来就主张小政府。当然,这可能会导致区域分裂,各自为政。过强的弱肉强食竞争,造成贫富差距太大,民不聊生、抱团造反也是有可能的。当然,如果富人都像巴菲特、盖茨、小扎这样勇于捐献的话,我想偏右可能也不错。
在民主国家里,律法、规定的更改都需要论辩和投票。左派增加点条条框框,右派上来又修改删减,反反复复。但因为更改立法的周期比较长,很多条款都在拉锯战的过程中不了了之,所以人们还能有一点点预测,社会相对稳定一些,使“富过三代”成为可能。
吴菊生在第一段里描述,在美国的华人,“底层华人,不管是一个装修工人,还是餐馆的侍应生,几乎清一色川粉......相反,倒是知识人群中,有一小部分尚能保有起码的清醒和良知......中国人怎么啦?” 我就不评论他的感情色彩了,对我来说,这里其实没有什么不能理解的。所谓“底层华人”,都是凭体力、靠技术、拼时间吃饭的,好不容易挣点钱,自然不会希望“苛政猛于虎”。而“知识人群”的确有“一小部分”人,特别是做的政府、教育、科技等工作,由政府资金扶持,他们自然是希望政府富足。
这几天又有点体会:呼吁平等和博爱的人其实是从心底里缺乏信任,不信任别人归根结底是不信任自己,希望国家能帮助解决自己的问题。追求自由的人可能更相信自己可以管理好自己,相信自由市场贸易可以营造平衡的经济,所以主张 leave me alone。我其实是从子女教育的书里面意识到这些的:父母想要孩子们成人,需要给孩子们信任,有了信任,才可能有尊重。
一个国家,或群体的正常发展必须是有阴有阳、有左有右,这样才能不远离中庸,这是“道”的约束。违背了这个“道”,偏离中庸太远,无论是太左还是太右,都必将被纠正。偏差得越远,纠正的代价就越大。
我说的这些,都是简了又简的说法。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我这一介草民,又能看清什么呢?选了川普并不一定更自由,选了希姐也不一定就苛政。争来吵去,其实只是为了说服自己而已。
知识可以从别人学,智慧得需要自己悟。
任何观点都只有一部分正确!我写写、你看看、挑着信、试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