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茜板年代”…短暂的年半中学生活情况

回忆“茜板年代”…短暂的年半中学生活情况…。大亚湾最早的中学就是我读的澳头中学,澳头中学成立是在公社时59年,那时我们中学刚建立,只有初中一和初中二两级,我60年那一届和上一届,中学没有校址,中学成立一年多上课课室借用澳头小学课室用。到我这届时学生越来越多,两级四班200人,加上远地来的学生住宿,第一届远地学生晚上寄宿在小学课室(睡书桌),两届加在一起澳头小学己负荷不了,我们第二届要找地方上课,我们甲乙班分到大会堂上课,每班在大会堂分批上课。

澳头镇的澳头小学是大亚湾一带之中算是历史比较久的一间小学,小学原址是在公路边小山上(土丘),偷小球藻吃的教导主任是老家妈廟人,最初是在澳头小学任教导主任,公社后改回妈廟任教。解放后没几年公社成立,澳头小学搬离原址搬到另一山头建校,小学原址建了一间简陋的大会堂,没多久大会堂又改为电影院,电影院不是日日有电影放,一个月只放两次,有电影放时周围农村小孩都会想法进去看。

为了解决学校问题没多久搬到一个海湾山上上课,此处原是解放军兵房,此处兵房在山坡上,分成上下两排房子,每排工字型建筑,中间长长两间房子,两头横出两间组成,两排中间四间房子用作课室使用,两头横出房子用来做老师和远处来的学生宿舍。整个兵房光好夠两级四班人使用,第三届时再也没地方了。我记得他们第三届只有一班,为何上两届有甲乙两班第三届只有一班,是否不够地方用还是其它问题只有学校才清楚,第三届第一学期用老师宿舍上课,由于地方不够学期一结束再搬到另一处兵房“浅湾”,利用假期学生自己搬,凳子一个人拿书桌两个人抬,两地相隔很远,抬着书桌走那些小山路一次要几个小时。“浅湾”兵房解放军也是刚搬走,“浅湾”兵房地方“”比转大,大约有三、四排房子,共有九至十二间,足够初中三级学生和老师用。我在此处读了一个学期(初二上学期)就退学了。

兵房对面山是“做饼厂”兼做“茜板”海草饼,“茜板”虽然又粗糙又难吃,也不一定能买到,“茜板”在当时很受人欢迎。 兵房和饼厂之间是条山坑,坑底开辟出一塊空地作军人操练场地,旁边是个军人饭堂,再往下走就是海了。解放军搬走后兵房归我们上课,军人饭堂也改为我们学校饭堂,饭堂做饭烧柴草,学校可能没经费或经费不够,学校很多事情都必须靠自力更生,例如饭堂做饭烧的柴草,我记得每个学生都有分配,好像每个学生每月要交30斤或50斤,准确是多少忘了。30斤或50斤是晒干计,女生对这点配量还可以应付,大多数男生都无法完成任务,两三百学生那有这么多草可割,以我为例,砍柴捡枯枝还可以割草我就不成。

记得海湾岸上有个锈蚀班班的巨大铁圆物,相信是轮船上的东西,非常大,有一层楼高半间房子大,我们搬到时巨大铁圆物是放在海边上,学期结束回校看见巨大铁圆物己搬到山上,海边还留下绳索木架之物,这少则有过千吨巨大铁圆物是如何弄上山的?弄上山后还盖上一间房子保护起来,巨大铁圆物究竟是何东西要费这么大气力弄上山?

我是60年神差鬼使考入澳头中学,澳头中学一级分甲乙两班每班五十人我被编入乙,乙班平均素质比甲班差,上课交头接耳,欺负老师,上课去捉鱼去照蟹,全班沒有几个好学生。由于学校在海边上我们乙班的那此不安分分子,上课时间也跑去海边捉鱼捡海贝,几次玩到过了开饭时间被老师罚不准食饭。

 

 

(总篇) 我的自述-(70年经历及所见所闻)…(加加插插修修改改难免有重复,请见谅)

点开→健康生活写博客,赞也好弹也罢,能获如此'青睐'就高兴。

(热帖博文 )

点开→华人lee(花名雞仔)的故事

(修改过的博文 )

点开→(一):家乡篇:我的自述-…老李的故事…二十年间家乡生活见闻

( 亲身经历大跃进、人民公社大锅饭、三年困难时期 )

点开→(二):童年篇:我的自述-…老李的故事…童年乡间生活

(家乡童年生活 )

点开→(三):偷渡篇:我的自述-…老李的故事 …三次难忘的一段旅程

( 第一次随流走、第二次坐船走、第三次八日八夜行程 )

点开→(四):香港篇:我的自述-…老李的故事…十一年间香港生活见闻

( 经历过六七暴动、每四天供水一次,每次四小时掣水、有史以来山泥倾泻)

点开→(五):英国篇:我的自述-…老李的故事…四十多年间英国生活见闻

( 经过打工、开外卖店及餐馆、卖水晶生涯 )

点开→(六):生活篇:我的自述-…老李的故事…七十多个人生活点滴

(七十年來 生活点滴 )

点开→(七):谝闲传:我的自述-…老李的故事 …七十多年來见闻

( 东拉西址闲聊七十年來见闻 )

智者不惑 发表评论于
谢谢楼主分享!
智者不惑 发表评论于
文章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主题明确、文情并茂、打动人心,大大地赞!

祝楼主新年快乐:一送福运,福满满;二送好运,运连连;三送财运,财滚滚。运运亨通、天天快乐、更多好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