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友谊的颂歌,绚丽壮阔的画卷

先连载陈殿兴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两部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和《罪与罚》,然后再介绍他写的俄国作家的爱情故事。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中美友歌,绚丽的画卷

—— 《情洒太平洋》和《血火燃大地》

殿

                           

一、《情洒太平洋》

《情洒太平洋》,廖兆暄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

这部书2015年曾由美商EHGBooks微出版公司在美国出版过。这次在中国出版,作者做了一些修改和补充。它写的是二战期间中国军民捨生忘死地抢救轰炸日本返航迫降的美国飞行员的故事。

1941年12月7日,日机偷袭了珍珠港,罗斯福总统决定要轰炸东京来予以惩罚。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由杜立特中校率领16架美国B—25轰炸机轰炸东京。这16架美国B—25轰炸机先由大黄蜂号航母送到离东京湾最近的海面,然后起飞去轰炸,但返航时不能回航母,只能全部迫降在中国沿海前线浙江、福建、江西、安徽一带,飞行员在九死一生的险境中,被中国的农民、渔民、前线部队、地方政府所救护。随后,日本侵略军对救护美国飞行员的中国军民进行了疯狂报复,中国军民被屠杀二十五万人。这段真正用鲜血凝成的可歌可泣的中美友谊历史佳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曾长期湮没无闻。即使偶有提及,也东鳞西爪,语焉不详。

本世纪初,廖兆煊先生在美国听到这些故事,万分感动,下决心要写成一本书。他从2012年开始寻访当事人或其后代:历时四年,走遍美国,去过中国浙江 、安徽、江西、湖南、上海、北京,跑遍了七十一年前美国飞行员降落的乡村和城镇。然后奋笔疾书,终于形成了这部皇皇巨著,把这串历史珍珠的来龙去脉、详情细节完整地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因为挖掘的这段历史对加深中美两国的友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可以弥补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一些空白。

这本书的优点很突出:

一、气势恢宏:从历史写到现在,从美国写到中国、日本,从美国总统写到中国最高统帅,从将军写到美国普通飞行员和中国的一般老百姓。

二、既有历史学家的严谨记述,又有艺术家的生动描写。在《情洒太平洋》里,我们可以读到16架B—25轰炸机每架都有一段惊险的经历,例如七号机轰炸机长劳逊后来(上世纪四十年代)出了一本书叫《东京上空三十秒》,畅销全美国,随后还被拍成电影,流传了半个世纪;救护迫降的飞行员每次都有一些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故事,例如浙江农妇赵小宝和她的乡亲们营救四个美国飞行员的故事,就被国际著名电影大师比利·奥古斯特改编成电影《烽火芳菲》(英文片名The Chinese Widow,又译In Harm's Way,The Hidden Soldier)2017年在中国并随后在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上映,而且颇受欢迎。我很赞同邓明佳先生在给本书写的序里说的,营救杜立特飞行队这段历史拍成电视连续剧,会使前不久出现的那些不着边际的“抗日神剧”黯然失色。即使描写被救者和救护者多年以后的相见,其场面也感人甚深。因此,这本书读起来令人兴趣盎然,不忍释卷。

三、这本书第一次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历史档案,其中包括当时有关乡区县负责人向上级政府的报告,并附有当地政府和个人赠送给获救飞行员的锦旗和画作等大量珍贵照片,真可以说是,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二、《血火燃大地》

《血火燃大地》,廖兆暄著、美商EHGBooks微出版公司2017年出版。

这部书写的是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同美英盟军联合作战、以伤亡十六万将士的代价打败日寇精锐部队的历史。

这段用血和火写的悲壮历史,在中国长期无人提及。廖兆暄认为这段历史不应被遗忘,决心加以发掘以启示后人。跟写《情洒太平洋》一样,他走访了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的当事人或其后代,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部书,重点是写廖耀湘及其率领的22师(入缅后,由远征军军长杜聿明统辖)。远征军入缅后,首战由于英军临阵脱逃而惨遭失败。蒋介石命令撤回中国,史迪威命令就近撤到印度。孙立人听了史迪威的指挥,撤到印度,未受到大的损失。军长杜聿明和廖耀湘所率的22师服从蒋介石的命令撤回中国,回中国的路被日寇切断以后,被迫进入野人山,历尽千辛万苦,遭受了惨重损失(仅22师就死了四千多),退到印度蓝姆加休整训练半年之后,同美英盟军一起重返缅甸,歼灭日寇,打通滇缅公路。重点中的重点是过野人山、在印度蓝姆加整训和重返缅甸歼灭日寇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既写了最高统帅和将军,也写了军官和士兵。将军写的最多的是廖耀湘,从开头到结尾,贯穿全书,不仅写了他在缅甸的作战,也写了他的童年、成长、法国留学和在国内抗日战场的各种活动。其次着墨最多的是印缅战区最高司令官史迪威将军。军官和士兵的英勇事迹也写了很多,写的最多的士兵是女兵刘桂英(又名何珊,何梅)。

这部书的写法也跟写《情洒太平洋》一样,既有历史学家的严谨记述,又有艺术家的生动描写。

这里举史迪威作例子。

先看看书里对他的总体介绍:

给史迪威当过联络参谋兼警卫队长的王楚英回忆说:“史迪威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他的左眼受过伤,接近失明,右眼也不好。在缅甸深山老林、在空中地上到处奔波,还染上了黄疸病。就这样,史迪威从来不表现出来。他任劳任怨,戴着巴拿马草帽,衔着烟斗,所到之处对士兵特别好,对军官有时候发脾气。”(《血火燃大地》第241页)

再看看书里对他撤退到印度时的形象描写:

“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日,印度的英国军队指挥部英帕尔迎来了一群衣衫褴褛、形容枯槁的军人,为首的是一位高个子十分苍老的戴眼镜的将军。他就是印缅战区最高司令官史迪威。他走在人群的前面,戴着巴拿马帽,含着雪茄烟,不停地咒骂着什么。(同上,71页)

最后再看看书里讲述的史迪威对自己错误的态度──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为人。

事情是这样的。远征军从印度重返缅甸的途中,孙立人的新38师掩护筑路部队时发生危险:112团3营突然被日军包围。史迪威命令廖耀湘的65团团长傅宗良从正面去解围,傅宗良认为史迪威的方案很难取胜,而且十分危险,他决定採取迂迴战术,这样可以出奇制胜。史迪威听到他不执行自己的作战方案以后,大发雷霆,发电报给蒋介石,要求撤掉这个团长。廖耀湘知道以后支持傅团长的作战方案,自己承担全部责任,并写信安慰傅团长,支持他按自己的作战方案行动。结果取得辉煌的战果:以我敌1比12的伤亡率歼灭日军近八百人。史迪威亲自检查战果后,给蒋介石去电,决定为65团请功,电文中说“傅宗良团长居功至伟,应予勳奖。前电请处分一案请予撤销”,并按中国习惯特意製了一面锦旗送给傅宗良。(同上,第166-171页)

我想,可能正是因为大公无私,实事求是,赏罚严明,爱护部下,史迪威才受到远征军官兵的爱戴:廖耀湘在战斗空隙率师部官兵给他过生日(同上,第177页);他升为四星上将以后,远征军12工兵团给他发贺信,祝他荣升。(同上,第199页)

士兵里写的最多的是刘桂英,她是远征军野战医院的护士,许多章节都提到她。她是22师过野人山45位女兵中唯一幸存者,她亲眼看见跟她一起穿过野人的山四个女护士和护送她们的老营长以及小钱牺牲的惨状。她的回忆生动逼真,感人至深。

这部书跟前部书一样,有一种求全的倾向:凡是跟远征军有关的史实,它细大不捐,都收录了。它不仅讲述了远征军和廖耀湘部在缅甸作战以及廖耀湘部回国作战和受降,而且也讲述了远征军官兵后来受到的不公平对待和得到的迟来的荣誉,写了远征军在印度、缅甸的陵墓遭到破坏的惨状,甚至还讲了一个云南大学历史系毕业的青年——戈叔亚为了发掘远征军历史而到处採访远征军官兵三十年的感人事迹。这部书跟《情洒太平洋》一样,也收录了作者蒐集到的大量鲜为人知的文献和照片。因此,我认为这部书跟《情洒太平洋》一样,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我过去对于中国远征军只有极其模煳的印象。读过这本书以后,中国远征军英勇作战,历历在目,如身临其境。从将领到士兵,他们的英雄形象都栩栩如生,令人难以忘怀。我完全同意作者的意见,这是一部“壮丽的历史,血肉的历史,千百万人生命的历史”(同上,第267页),不能忘记,不应忘记!

可能由于争分夺秒地採访写作,使作者无暇仔细校阅清样,致使书里错字和误植不少。但是瑕不掩瑜,而且这些错字和误植很容易看出来,不致引起误解。不过无论如何下次再版时应仔细校订。

三、老,志在千里    

目前廖兆暄正在写二战历史珍珠三部曲最后一部《天祭喜马拉雅》。这部书要写的是二战时期历时三年的“驼峰航线”的故事。这是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次悲壮的空运。“驼峰航线”途径喜马拉雅山高山雪峰、峡谷冰川和热带丛林、寒带原始森林以及日军占领区;加之这一地区气候十分恶劣,强气流、低气压和冰雹、霜冻,使飞机在飞行中随时面临坠毁和撞山的危险,在长达3年的艰苦飞行中,美军先后投入飞机2100架,总共参加人数有84000多人,共运送了85万吨的战略物资、战斗人员33477人以支援中国和缅甸的抗日战场。 而在这条航线上,美军共损失飞机1500架以上,牺牲优秀飞行员和工作人员近3000人。

廖兆暄为写这本新著采访了中美两国许多年近百岁的老飞行员,翻阅了美国有关部门保存的大量档案。他通过采访当事人搜集资料而在写作过程中既写事件又写人物的写这三部曲的方法,使我想起了汉代太史公司马迁来。司马迁写《史记》以前,年轻时曾漫游过祖国各地,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出仕以后还随武帝去过很多名胜古迹和历史遗存——这些对他能写出《史记》伟大作品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见宋代马存《赠盖邦式序》和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而在《史记》里,他既写事件又写人物,开启了历史与文学有机结合的先河。我在廖兆暄这三部曲的写作过程里仿佛看到了伟大史学家司马迁的遗风。

廖兆暄耄耋之年,还这样东奔西跑地採访,日以继夜地写作。他的胆略、勇气、毅力,他的勤奋精神值得所有志存高远的作家学习!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