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五七干校生活(上)

自己的经历和自己的纪实性作品,也有社会评论。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回忆五七干校生活


潘文鸣

一、黄龙坝“五七干校”

      我们是在1968年大约六七月份进的省“五七干校”,地点是在贵州湄潭县虾子区一个叫黄龙坝的地方。人们说,贵州地无三里平,其实,在黔北遵义地区、黔铜仁地区和黔东南地区,还是有不少平坦的坝子,方圆几十里内没有大山,一马平川,适宜种植庄稼,湄潭县的虾子区黄龙坝,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不过,黄龙坝是以种茶为主,其它农作物较少。

     何为“五七干校”?当代人可能不太了解;就是我们这些当年进过“五七干校”的人,对于它的来历,也很模糊,只知道是文化大革命中办的一种农场,让党政机关干部到那里去劳动锻炼和改造思想。至于一般老百姓,则把“五七干校”看成是犯错误干部去的地方。直到今天,笔者想把自己所经历的一段“五七干校”生活写出来告诉后人,才借助互联网,把“五七干校”的来龙去脉弄清楚。

     据网上介绍,最早是1968年5月,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在庆安县柳河办了一个农场,把500名省直机关干部放到那里去劳动锻炼和改造思想。由于是以纪念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写的一封信的名义,那封信里提到要办一种大学校,让进这种学校的学员不光是参加生产劳动,而且还要把生产劳动与学习军事,学习政治,学习文化,批判资产阶联系起来。这封信中的内容被称为“五七指示”。当时的黑龙江省领导按这个指示办的柳河农场,就被称为“五七干校”。

     由于同年《人民日报》以《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经验》为题,用一整版篇幅进行了报道,并在配发的编者按中传达了毛泽东的“最新最高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该这样做。”于是,全国各地就纷纷办起了“五七干校”。那些在文革中被夺权和无法安排工作的党政机关干部,还有一些科研、高校和文化艺术单位的专家学者,也统统被送进“五七干校”。直到林彪事件发生和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些干校才陆续撤销。

     具体到贵州省当时办了几个“五七干校”,笔者也不太清楚。反正省委和省政府党政机关的干部就有几百人,其它还有文化系统、财贸系统,以及市委和市政府所属党政机关的干部……总之,进“五七干校”的干部估计有数千人。

      我们这批到黄龙坝的干校学员,是以原省文化局的干部为主体,其中包括省属一些剧团的领导干部,如省京剧团的副团长刘瑞亭和省歌舞团的副团长吴保安等。整个学员大约有四五十人,被称为省五七干校一大队四连。

      学员都是男性,住在离公路很近的一个类似大工棚里。在这个大工棚里,中间是人来人往的过道,而过道两边,就是用木板搭起来供学员睡觉的大通铺。就是说,四五十人晚上像民工或解放前的战士一样,一个挨着一个睡在这个大工棚的大通铺上。至于每天的三餐,也像民工和部队战士一样,由食堂供应大锅饭菜。

       另外,省文化局在运动初期被揪出来的几个“走资派”和有问题待审查的人,也一起来到这里,大概有十来个人,他们被安排在附近一间小屋居住,与我们这些学员互相隔离,只有在吃饭的时间,大家才在一个木桶里盛饭,一个盆里舀菜。

 

二、早请示和晚汇报

      五七干校四连安顿好以后,干校的生活就正式开始了。

      当时我们自称是“五七战士”,每天早晨也像部队战士一样,听到连值班员一吹哨子,大家就迅速起床,把被子叠好,然后每个人拿上洗脸盆、毛巾、牙膏牙刷,到附近一个自流井去洗漱。这个自流井有清水从地下涌出来,然后顺着一个人工修筑的小水渠向东流去。所以,几十号人站在水渠边漱口洗脸,也算方便。

     大家洗漱完毕,回到住地,就开始在住地大工棚前集合。大工棚前是块很大的空地,类似一个小广场,可以容纳成百甚至上千人。大家集合站好,开始“早请示”。

     所谓“早请示”,就是大家站好队,面向北京方向——那里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住的地方,我们要向心中的红太阳毛泽东表忠心。首先是集体高唱革命歌曲。

      第一首《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忽而咳幺,他是人民的大救星。”歌词通俗质朴,曲调庄重严肃,一下子把大家带进一种神圣的气氛之中。

      接着,大家高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毛泽东思想是不落的太阳。“这首革命歌曲情绪高昂,振奋人心,把毛泽东思想比作不落的太阳,自然给人印象深刻。

      第三首是《学习雷锋,好榜样》:“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

      几首革命歌曲唱完以后,在连值班员带领下,大家手挥“小红书”——文革期间人手一册的《毛主席语录》,高喊“祝伟大领袖、伟大舵手、伟大统帅、伟大导师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祝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林副主席永远健康!永远健康!”

      四五十人满脸严肃,一本正经地齐声歌唱和高声呐喊,打破了农村早晨的寂静。好在我们居住的地方离农民住地较远,这个“早请示”活动,也就没什么人来观看。

     早请示活动结束,大家开始吃早餐。

      在晚饭前,进行“晚汇报”。如同“早请示”一样,也是整个队伍面向首都北京,所唱的革命歌曲和“早请示”唱的那几首大同小异,有时略有变化,如唱三首中,有时换成《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河深海深不如阶级友爱深。毛泽东思想是革命的宝,谁要是反对他,谁就是我们的敌人”。有时也唱《打靶归来.》:“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 ,胸前红花映彩霞,愉快的歌声满天飞。”等等

      总之,唱的这些革命歌曲的曲调要么庄严,表现出对领袖的热爱;要么雄壮,表现出革命者的豪情;要么欢快,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就是文革期间官方提倡的时代精神,也就是当代所说的“主旋律”和“正能量”。

     文革结束以后,大家提起当年的“早请示”和“晚汇报”,有的说,无非是开心好玩;有的说,就当作是自娱自乐吧;也有人说,很无聊……实际上,应该说这是搞个人崇拜和神化毛泽东的一种仪式。

      多年以后,我来到加拿大,参加基督教教会“查经小组”的《圣经》学习活动,以及教会组织的礼拜活动。无论是一二十人的小组学习,还是上百人的礼拜活动,每次活动开始,也都是先唱圣歌。在钢琴伴奏下,大家齐声合唱赞美上帝的圣歌。这些圣歌的歌词和曲调,也是一下子能把大家带进一种庄严神圣的气氛之中。

      如一首叫《金色的黎明》的圣歌:“清早起来看,红日出东方。雄壮像勇士,美好如新郎。天高飞鸟过,地阔野花香。照我勤工作,天父有恩光。”这里就把上帝天父比作红太阳。还有一首赞美上帝耶稣的歌:“感谢上帝,你为我而死。为了爱我们,你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你把我们由黑暗引向光明,让我睁开了眼睛。……”

       总之,文革中的“早请示”和“晚汇报”,实质上就是一种宗教的敬拜活动。基督教信徒敬拜上帝,而让中国人敬拜毛泽东。

 

NIHJSDONG 发表评论于
拜读了潘老前辈的所有愽文,赞????
绿卡之囚 发表评论于
很好!
潘文鸣 发表评论于
时间准确无误。因为文中已经写明,黑龙江办的柳河五七干校是68年5月,估计中央很快接到报告,并发出办五七干校的通知,当时对中央指示是雷厉风行,所以贵州能及时跟进办五七干校。到10月,人民日报发社论,全国各地纷纷跟进。还有,笔者是68年请假探亲结婚,所以印象深刻。潘文鸣
潘文鸣 发表评论于
回复 'Red_Blue5' 的评论 : 谢谢你的指正。我回贵阳,再想办法核实一下。潘文鸣
Red_Blue5 发表评论于
时间不太准确。贵州的干校,不应该比全国干校运动的兴起更早:1969年11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