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22
我喜欢旅游;最近几年也去了欧洲不少地方。
为什么要去旅游?
没办法,遗传。
我的母亲不喜欢出门,父亲却正好相反;他利用出差机会,几乎走遍中国。他跟我说:他走遍中国,如果我有机会出国,也许可以走遍全球。
以前觉得他的话太夸张;现在年纪大了,遗传起作用了,每年不可抑制地想出去走一走。也不贪心,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来,极少一次去二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并且,到一个地方后,尽可能地避免再次飞行,而更多地利用当地交通,坐火车汽车坐船或步行,横跨竖穿多淌一淌这个国家的每寸土地。在旅游时,坐在火车或汽车轮船里看外面的风景,徒步在山间,吃当地的食物,到当地人生活的地方去,跟当地人打交道,了解当地人的想法,与路上的游人结伴同行,那感觉是非常放松非常有趣也非常享受的。这样折腾一圈回家后的感觉就只有一个字—“rich”!
二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太强,又精力充沛爱走路;所以,工作之余,离开每天重复的工作生活场所,到外面世界走走,是再好不过的生活调剂了。
以前是读了不少书,旅游前也在网上网游了不少;但实际上,现场实地参观跟你网游完全是两码事。
首先你要做旅游计划吧。去哪儿,怎么去,每个城市呆多长时间,为什么要去那儿,去那儿干什么,住哪儿,这些全要面面俱到考虑周全。计划做好了,实际上已经初步网游了一遍。
到一个地方后,我一般尽量简化旅行的程序,如住在连锁酒店,或直接drop in, 而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自己到一个地方想要干的事情上。如在伦敦,住在一个包早餐的地方,住十天,不挪窝,然后到梦寐以求的博物馆,图书馆,大街小巷串了个遍。
我觉得自己的旅游让自己非常受益。因为实地走过以后,感触加深了很多。举个例子,在希腊,因为自己读过多遍荷马奥德赛,总想坐船在地中海航行。那天从雅典到圣岛一路坐船,外面的风景如梦如幻,让我想起古希腊海上战争,以及奥德赛海上浪迹十年的场面,回来后再读奥德赛,那感觉完全不同了:情景交融,如临其境。这是花钱买不到的读书感觉。
再比如大英图书馆展厅的真迹,大英博物馆中东馆给我的感受,还有牛津之行等,这在自己的博客里都有表述。现在回来后,在网站上再细细地品味,这感觉跟去旅游前看,完全不同。同时,当我进一步读专业blog上的文章时,不觉得乏味,而是兴趣盎然,想知道得更多更深一点。
我觉得,别人为什么去旅行,怎么旅行,是别人的事情,无需用我个人的标准去衡量他们;但我的旅行是读书后憋足劲要做的事情,而每次旅行都让自己受益很多,过了下瘾,满足了好奇心,也练就了脚下的功夫,减了肥。
读书旅行是自己生活的一大乐趣,它让我通过书本知道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人在想些什么,怎么生活,通过旅游知道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奇山异水,不同的人类和不同的生活环境,尽管他们跟我们差不了多少。旅游是很花钱,但觉得这钱花得很值得,比花在其它任何地方都值得,因为它是对自己的投资,看到的也是无价之宝。其实自己每次旅游花不了多少,因为除了必要的花费外,就是些当地平民百姓生活类消费。
有时想想,没有读书的旅行会怎样?我觉得那旅游的动力会小很多很多,因为不知道自己出去干什么,看什么?如果什么都不懂,只是为看景而看景,这不是我所喜欢的旅游。其实自己每次出游,都是有备而来,空着手都可出发;因为知识和问题都装在自己脑袋里。
也许哪一天我什么都不干,只是坐在风景区或船上吃喝玩乐,回忆往日的好时光;那样的话,我也就老了。
这个世界上,有的人足不出户,神游世界,如指环王作者;有的徒步上万公里,去了解陌生的世界,如T.E. Lawrence。有人喜欢做个体户,有人喜欢工作带来的乐趣和提供的社会平台。个人行为好多是天性使然。在为什么要旅游或要不要旅游上,让我们做回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找自己喜欢的同类,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真心希望退休后能在不同的国家和城市好好住住,弥补现在每次出门匆匆过客的遗憾(当然现在更喜欢工作带来的挑战与大的平台,与社会的接触,还有与同事的相处)。有时跟别人聊天时说:现在每年去不同国家旅游,是为以后退休探路。这也可算作旅游的一个理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