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老人正名

老:过去许多年来的原创文章
新:首次在文学城里发表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为老人正名

在我居住的小区附近,有一所小学校。只要不是节假日,每天上午上学之前你总能看到这样一幅风景:

许多儿童在大人的护送下急急忙忙地赶路,老人总是提着、或者肩上掛着书包亦步亦趋地紧跟着孩子,临到学习大门,孩子才从老人手中接过书包,说声“拜拜”或者什么也不说,就径直走进校内。这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送孙子、孙女上学的情景。

偶尔也有几部小车开过来停在学校门口,车内先下来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士或者女士,提起书包递给随后下车的孩子。这是爸爸妈妈送儿女上学的情景。

每当这时候我就会想起红楼梦59回中春燕讲的一句话“......怨不得宝玉说:‘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的珠宝;出了嫁,......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的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颗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个来!’这话虽然是混账话,想起来真不错。......”

可不是吗?儿童时代前途无可限量,意气风发,满载着长辈的无限希望。孩子们无论得到多少爱都不嫌多,理所当然地接受下来,没有一句谦词。及到长大成人,多数都是平平,落空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许多寄托。而且自己也结婚生子,又再把希望转移到了下一代,自己只好成为了送子女上学的开车司机。随着时光流逝,佝偻的身躯上花白的头发在寒风中飘动,这时候他们又在为孙子孙女操心,自己反而成为小孩眼中的“鱼眼睛”了。

在宝玉看来女人是水做的,清纯可爱,男人是泥做的,浑浊讨厌。既然女老人都成鱼眼睛,男老人更是不堪入目。

其实宝玉只是一个书中人物,现实生活中比宝玉更极端的人很多,他们把老人当作一种不好的典型,某年春晚上还有小品表现老人行骗的恶作剧,这是社会上对老人看法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是很不公正的。

但是凭心而论一般的老年人都是踏实生活,在努力中度过大半生的,大多数虽然没有出色的成就,但养家糊口是尽心尽力的。宝玉倒真是一个例外,其实他本来就不是一颗真的珠宝,而只是一颗“假”的宝玉,他除了讲一些“混账话”而外,没有干过一件正事。所以宝玉连“鱼眼睛”也够不上,真是令人感叹!

中国的老年人始终没有空闲过,关爱下一代,无私地奉献一切,这是中国老人的共性,这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财富。中国老人可敬可爱,他们不是鱼眼睛,他们是家庭的宝贝,是社会的功臣!中国的文化能够不断地传承几千年,世世代代的老年人是功不可没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