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msky-Korsakov - Scheherazade/ Capriccio Espagnol
藝人: Nikolai Rimsky-Korsakov*(作曲), Janos Sandor*(指揮), Hungarian State Orchestra(樂團)
標籤: Laserlight Digital
發行: 1989
類型: Classical
尼古拉·安德烈耶維奇·里姆斯基-科薩科夫(Nikolai Rimsky-Korsakov),俄羅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在季赫溫出生。他和鮑羅丁、穆索爾斯基、巴拉基列夫和居伊並稱為「強力集團」。
《舍赫拉查達》(英語:Scheherazade,作品編號35),又名舍赫拉查德或天方夜譚,是俄國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於1888年所作的一套交響組曲。它的創作靈感來自阿拉伯經典《一千零一夜》一書。
交響組曲《舍赫拉查達》 (又名《舍赫拉查德》),內容取材於著名的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天方夜譚》,亦稱《天方夜譚》(即《一千零一夜》),是俄羅斯作曲家裡姆斯基-柯薩科夫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俄羅斯標題交響音樂的傑作之一。該作品寫於1888年夏,同年在聖彼得堡首演。《一千零一夜》這部偉大的民間故事集內容包羅萬象,有格言、諺語、寓言、童話、戀愛故事、冒險故事、歷史故事和名人軼事等,寫情寫景深刻生動,真實地反映出中世紀阿拉伯地區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風土人情;這部作品是根據《一千零一夜》中故事內容,由一些阿拉伯東方的畫面和形象交替組成,其中有的是風俗性的趣聞,有的是幻想性的大自然景色或愛情的場面。有時充滿熾熱的激情,有時則是細膩、溫柔和靜觀的抒情詩。所有這些都以詩意為其基調,洋溢著浪漫主義的敏銳感情,散發出東方神話故事的芳香……作曲家裡姆斯基·柯薩科夫曾經在沙皇海軍中擔任軍官,因此漂泊四海,在中年之時已有豐富的遊歷。而交響組曲《舍赫拉查達》的靈感,即是來自於他心中對於東方神話般的印象。
組曲由四個樂章組成:
1.廣大而莊嚴(大海和辛巴達的船)
2.緩板(卡蘭達王子的故事)
3.行板近乎稍快板(年輕的王子與公主)
4.極快板(巴格達的盛宴—大海的船難)
第一樂章
此部分之起首以充滿威迫感的銅管樂,表出專橫的蘇丹王沙里亞—他覺得天下女子皆不忠,甚至在初夜後將自己的妃嬪殺死。小提琴之奏出,表示「舍赫拉查德」加入其中,及為他道出一連串之故事。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更藉多年前之航海經歷,描繪辛巴達乘風破浪,勇闖印度及斯里蘭卡海域之旅程。
第二樂章
此部分由巴松管引領,描繪卡蘭達王子之形像,更道出這位波斯王子抱著廣傳伊斯蘭教之決心。
第三樂章
此部分以扣人心弦的旋律作開端—描述一個年輕王子,跟公主墮入愛河,公主更為情人送上一段引人遐想的阿拉伯舞蹈。
第四樂章
此乃本樂曲之尾聲,舍赫拉查德記起蘇丹王的威脅,遂說出一個使人震驚之故事—開首描繪熱鬧之巴格達節日,後來有逃亡海上的英俊青銅騎士,他所坐之船隻於海上經歷驚濤駭浪,其後亦船毀人亡。小提琴再奏出舍赫拉查德之主題,引向平靜優美之終結—蘇丹王被舍赫拉查德之妙語連珠所打動,兩人最後更成為終身之夫妻。
《西班牙隨想曲》(意為「基於西班牙主題隨想曲」,作品號三十四)是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於西班牙地方曲調,在1887年寫成的一部管弦樂曲,在西方常以法語名稱──Capriccio espagnol示人。科薩科夫原欲將該曲歸類為小提琴獨奏和管弦樂隊協奏作品,但後來決定純粹將該曲歸類為管弦樂曲,以令演繹者更加著重活潑的旋律。
隨想曲共有五個樂章組成。
第一樂章為晨歌(Alborada),是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地區用來迎接日出的傳統舞曲,富有令人興奮的節慶色彩。
第二樂章變奏曲(Variazioni),首先由圓號部奏出主題旋律,繼而其他樂部相繼奏出主題的變奏曲。
第三樂章晨歌,再現第一樂章的旋律,只是在配樂和音調上有所不同
第四樂章場景和吉普賽歌謠(Scena e canto gitano),先以五個華彩樂段(cadenza)開首,分別以圓號加小號、小提琴獨奏、長笛、單簧管以及豎琴,分別伴以不同的敲擊樂器奏出。繼而整個樂隊奏出一段三拍子舞曲,推至高潮後緊接(attacca)到終章。
第五樂章為阿斯圖里亞斯風格的方登戈舞(Fandango asturiano),是西班牙北部阿斯圖里亞斯地區一種富有活力的舞曲。第一樂章晨歌的主旋律在這一樂章的尾部,也即是整首隨想曲的最後更為輕快激昂地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