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松,似乎是华人特有的食物。
不过肉松的起源是蒙古大军。宰杀的牲口,要较长时间存储,古代没冰箱,其他地方一般是腌制,烟熏,而蒙古则是把牛羊肉烧熟脱水,做成肉松,放进羊皮袋里存放,可以吃很久。这样西征的途中也很容易携带。这也许和寒冷、干燥的地理环境有关,比如长安大军西征,就发明了方便面,锅盔这些军粮,和现在军中的罐头,压缩饼干一个道理。另外挪威那些北方地区,以前食物种类少,但很多鹿。所以做成鹿肉干。早餐是鹿肉干,午餐是鹿肉干加土豆,晚餐是鹿肉干加土豆加酒。
现代的肉松,据说是清朝在福建的一次偶尔厨房差错导致的。后来觉得这种肉类“锅巴”很香,纷纷流行起来。往北到了江南一带,苏州嘉兴温州,还有就是南方的版本。我个人偏爱“北方”风味的,也就是江浙一带的肉松,大概是我妈妈和外婆的口味。对于台湾肉松嗤之以鼻。肉松就是肉松,丝丝缕缕的,纯肉味,多美啊。台湾风味的,第一弄得太碎,像锯末;第二太甜,第三加好多无关的辅料,什么芝麻之类的,弄得没什么肉的香味。
有一次,我在华人超市,看到一个肉松,写着“台湾风味”,掉头就走。走了几步,一想,居然是台湾“风味”,那就不是台湾的。回头一看,居然是江苏的。再仔细一看里面,就是江南风味的那种长长的丝状肉松。原来是挂“狗”头卖“羊”肉啊。干嘛弄个吓人的台湾风味,差点让我迷思掉美食。于是,高高兴兴放进了购物车。
我们华人的肉松,一般指猪肉松。当然,也有鸡肉松,鱼松。反而老祖宗的牛肉松,羊肉松已不多见。
肉松的英文,在新加坡很简单,就叫 Pork Floss。直接翻译成英文,这样其他民族的同胞也很好懂。但是在华人为主的港台地区,叫法真是五花八门。特别是台湾,肉松重要产地,品牌丰富,而英文是他们的外文,很难为他们了。
1. Rousong: 这是汉语拼音。无可非议。洋人不懂,解释一下。反正意大利语,法语,波兰语,很多食物就这么直接叫。不是英文没关系,问就是了。
2. Rou Song: 也是汉语拼音,但洋人看见 Song,很容易误解。
3. Yuk Sung: 南方方言拼音。本来没啥,但鬼子一看 “Yuk",就怪声怪气地嬉笑。
4. Pork Sung:这是很常见的,也是比较妥帖的拼音翻译。
5. Meat Sung: 不大明确。华人说肉,一般指猪肉。洋人不大看得明白。
6. Pork Meat Sung: 这英文不大地道。Pork 本来就有 Meat的意思。 大概是逐字翻译的。
7. Flossy Pork:这是一种什么猪,居然长出了一丝一丝的肉?
8. Pork Fiber:向老公解释了半天,猪的身上怎么长出了 Fiber。
9. Meat Wool: 哼。。。肉羊毛。这。。。
10. Meat Floss: 肉松。算泛指吧。
11. Dried Meat Floss:正确,虽然没说什么肉。
12. Meat Fluff:毛绒绒,小朋友一定喜欢。
13. Meat Flakes: 嗯哼。我觉得台湾肉松没资格叫Floss,而应该是Flakes。
14. Meat Fabrics: 不知所云。以为是猪皮晒干做的呢。
15. Abon: 这是马来语。新加坡人知道,肉“丝”的意思。不过这个丝是真正的细丝。中文里的“肉丝”其实不准确,那叫细肉条。毕竟再好的刀工,也不能把肉切得和头发丝那么细。只有肉松能把肉做得那么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