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4608/201903/30867.html)讲了第一个误解是科、技不分。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特别是新技术在加速发展,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新学科不断出现,使得很多人迷失在其中,而忘记了科学的本来含义。
第二个误解是对科学的盲目崇拜,全国陷入“科学教”的状况
在说这个之前,先说说两个错误做法,一是给科学赋予过强的功利色彩。
由于我们科、技不分,所以我们理解的科学还是救国救民、治国安邦,在我们的认知中,科学是作为工具出现的,而不是做为目标。
所以在国人的心目中的科学家形象,比如钱学森,两弹一星,增强国防实力,可以保卫国家。民间流传,一个钱学森可以抵五个师。还有袁隆平,解决了粮食问题。
那么陈景润算不算?一辈子研究1+1的问题,貌似毛用没有,但好歹为国争了光,有一个定理以他命名,也算吧,中国在这方面太稀缺了。
“学以致用”是中国人对知识的普遍态度,从古到今对知识的看法就是“知识要有用”,所以对知识有着极强的功利主义,把知识当做手段而不是目标。要是一个孩子说他就喜欢读书,就会称他为“死读书,读死书”。
沿袭到现在,家长们对孩子未来学习专业的选择的主要依据是这个行业将来是否容易找工作,能挣多少钱,而不是从兴趣和追求心灵自由出发。
二是过分强调分科,我们常说科学是分科之学,太看重这一点,在高中时就分文、理科,聪明点的去学理科,数理化不灵光的学文科,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一些人的自卑。
造成这些原因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缺失科学的背景,近代被迫学科学,建国后在思想上马列主义占领一切,没人敢真正研究西方历史(研究了也不敢实话实说)造成的吧。
很奇怪,中国文化历来讲究中庸,保守,是一种老年化文化(这个需要较大篇幅,这就不说了),但在做事情上却急得不行,凡事都要立竿见影,这在现在的快餐文化, 政府政策和商业行为等上一览无余。
再说对科学的绝对真理化,国人要表述一件事情是正确的,往往在前面加一个“科学的”形容词,比如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态度。。。。,要是说某事不合情理,往往会说“这不科学啊……”。
前面加了科学二字,就意味着这是完全正确的,于是人们便不再追问,国人自古便缺乏追问的精神。
于是“科学”便成了“真理”和“正确”的代名次,变成了不可质疑的“神”。宗教里面“神”是至高无上,不可质疑的,中国缺乏宗教,对科学的盲目崇拜使得它成为了“科学教”。也许是找不到什么才能真正救中国,在体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把它当成唯一救命稻草。
事实上,科学绝不是真理,只是人类对自然世界(现在又加入了精神,社会等)的一个认识体系。爱因斯坦说,宇宙就像一个蒙着表壳的钟表,我们只能站在外面对它的运转进行猜测,而永远无法知道它究竟是怎样运行的。
科学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可证伪性,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的波普尔说,除了数学和逻辑学外(公理),科学的表述是可证伪的。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局限性,并不是在什么条件和环境下都成立,且是不断发展的,总的趋势来看,一门学科的寿命越来越短。
国人喜欢把很多东西赋予“精神”二字,如铁人精神,大寨精神等等(不清楚为什么),那么科学也得来个“科学精神”。
最常见的表述是把“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表述为科学精神,尤其是把求实精神列为首位。
求实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实事求是”,这应该是人类生存的本能反应,你不求实,愣把一头老虎当成一头鹿去亲近,不是找死吗?除了人之外,这也是动物生存的基本反应,不求实只有死路一条。
也许是人物质条件丰富了,忘记了生存的基本法则,总搞些虚头八脑的,才想起来要求实,还把它摆在一个很高的位置,这不是搞笑吗?在专制体制下,求实是不可能的。
创新是智能动物对生存条件改善的一种反映,怀疑和宽容更是文化或者文明里的内涵,国人的怀疑精神不强。
这些跟科学精神不搭嘎,科学或者说哲学的一部分本质是务虚,形而上嘛。逻辑学,几何学,数学,这些都跟实体没多大关系,都是逻辑推导的产物。要是从“实践出真知”的角度上来说,这些学科是诞生不了的。
要说什么是科学精神,它可以有很多层面,要是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也许可以说就是自由的精神,如果一个民族或文化缺乏自由这个纬度,这个民族或文化不可能真正拥有科学精神。
自由的精神和开放的环境,也许是为什么古希腊是世界上唯一诞生科学的地方,它的自由精神也是环境和生存造成的。在国外很少有人提科学精神,就是因为自由这个东西在科学里或者在思维里是不言而喻的。
也许我们不是不知道,也许是不愿意说,所以左顾而言它,把它导入别的内容。没有了真正的科学精神,哪里会有真正的科学产生,哪里来的真正科学家,有的只是“技”的皮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