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看到城头有篇文章讲到中国正在快速崛起的城市,其中提到按去年GDP排序,除了前几名的沪,京,深,广,渝,津,紧跟这几座北上广深再加另两个直辖市之后,位居第7名的,是江苏省的苏州市。读着新闻,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因为这座城市曾经留下过一段我们青春芳华的难忘记忆。读着新闻,又不免浮想联翩,心绪一下子穿越回了很多年以前。
那已经是整整41年前,也是这样春暖花开的时节,第一次告别父母家人,来到这座美丽怡人的千年古城,开始四年紧张而愉快的校园生活。
我们学校是一所与世纪同龄的老牌大学。校园里既有古朴老旧的中式建筑,又有形态各异的西式建筑,星罗棋布地点缀于苍翠挺拔的绿树林中,是读书求学的好地方。也因为校园很美,当年有好几部电影就把我们校园当作外景地。我们宿舍的窗户正对着一座巍峨高大的方塔,它的历史颇为悠久,据说太平天国时曾经是太平军的瞭望塔。校园一侧紧挨着护城河,护城河又连接着京杭大运河,河上来往穿行的船只一艘接一艘,格外繁忙。机帆船突突的马达声,更衬托出校园里幽静典雅的氛围。
那时候的苏州,城市规模并不像今天这么大,一抬脚迈出几座城门就不再属于苏州市了,周围的郊县都归当时的苏州专区管辖。这座千年古城尽管不大,却是玲珑精致,处处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是个适合慢生活的好地方。遍布城区各处的园林名胜,拙政园,网师园,狮子林,留园,怡园,西园,城外的寒山寺,虎丘,郊区的灵岩山,天平山,常常吸引我们在周末课余前去探访,留下过无数青春的脚步。即使只是穿街过巷,走在青色的石板路上,也能使人放慢急促的步调和节奏,体验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悠闲散漫的生活情调。
毕业以后,到过无数次苏州,但好像只回过一两次母校,虽然我工作所在的另一座城市离苏州并不很远。那时,刚跟太太认识不久,当时应该称为女朋友。一天,她家里突然来电话,说她父亲生病正在苏州的医院住院,担心从此一病不起的父亲提出要见一见未来的女婿。于是,我和岳父岳母大人的首次见面就是在离母校不远的医院里。成家以后,每次太太放假回家,我看望岳父母都要来苏州。但自从出国以后,退休多年的年迈的岳父母已搬去太太的哥哥所在的城市住了,苏州更不容易去了。只有一次,我们带着女儿女婿回国旅游,曾经去过苏州,想告诉他们我们俩年轻的时候跟这座城市的种种联系,但那次苏州之行只是蜻蜓点水,很不尽兴。(参见旧帖:《故地重游大江南(苏州篇)》)
好在现在资讯发达,联系便捷,虽然没有亲身实地回到故园母校,也能从同学,朋友通过微信发来的美图美文里很方便地分享到那里令人欣喜的最新气象,仿佛故地重游一般。
这是苏州一处著名风景区——邓尉山香雪海,观赏梅花盛开的好去处。第一次游览香雪海已经是40年之前的事了。故园春来早!眼下,一树树粉嫩的梅花正悄悄地绽放,似海荡漾,若雪满地,绵延三十余里。
古镇同里的油菜花田
太太的老家水乡古镇震泽,始建于宋代的慈云寺,傍水而建,水中倒映着古塔,禅房,充满着诗情画意。
一簇簇盛开的迎春花,使古镇焕发出勃勃生机。
老街上店铺鳞次栉比。那些年,我们不知走过多少遍这样的青石板铺就的小巷老街。
看得出新春里红红火火的节日气氛依然浓烈。
我们上学的年代,记得阳春面最便宜的只卖8分钱一碗,但要交2两粮票。
猪年吉祥物萌猪娃娃。
苏州独有的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弹的艺人在演唱。当年,刚刚走出文革创痛的苏州,跟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恢复上映许多曾被尘封多年的文革前老电影。满街都能听到越剧红楼梦抑扬顿挫的优美曲调。连七八岁的小娃娃也会唱“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苏州评弹,更是当地主要艺术表演形式,老百姓的最爱,只要一走出校园,随便经过哪条街巷,总能听到不绝于耳的评弹曲调,从一扇扇半掩的门缝里悠悠地传过来。
谢谢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