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洛米蒂游记二、历史简述》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地理位置

多洛米蒂位于意大利东北部,是阿尔卑斯山脉东部部分群山的总称(见下图红点)。(照片2.1  网图---意大利地图以及多洛米蒂的位置)

瞧一瞧意图像什么?看出来了?现在知道卖披萨大饼的民族,为什么男人会踢球(足球脚)、女人会秀装了吧(模特腿)。原来还有这一腿啊。如果说,意大利像一只高筒靴,那么,多洛米蒂就是镶嵌在这靴子顶部搭扣上的一颗宝石。

●名称由来

中文名“多洛米蒂”源自意大利语Dolomiti,我戏之为“多是泥地”。英文名Dolomites,可读作“驮了麦子”。若按德文Dolomiten发音,则又变成了“多咪一顿”。这里之所以调侃,是希望引起旅游者注意。因为多洛米蒂山区的不少小镇和步道,常常由于同时使用上述几种语言而出现多个名字(其实还有第四种语言:拉定语Ladin),所以,很容易搞混(我就被忽悠了多次)。

十八世纪九十年代,法国矿物学家德·多洛米厄(De Dolomieu)在南蒂罗尔(South Tyrol,即现今多洛米蒂部分山区。注意,此名为德文翻译,意文叫上阿迪杰Alto Adige),发现了一种不同于石灰岩的白色矿石,它不与弱盐酸起化学反应。多洛米厄把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法国当时著名的科学杂志上。于是,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名字发音为基准,给这种新岩石命名dolomite,中文涵义是白云石(pale rock)。所以,英文dolomite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白云石本身,二是特指多洛米蒂群山(the Dolomites,白云山 --- pale mountain)。(照片2.2---白云石)

● 地理成因

两亿多年前,多洛米蒂区域一片汪洋,海床中富含各种珊瑚、贝类和澡类动植物沉积物。在六千万~几百万年前,非洲板块和欧洲板块相撞,巨大的挤压使海洋消失,海床隆起,雄伟的阿尔卑斯山脉(包括多洛米蒂)由此形成。那些沉积物和碳酸钙、碳酸镁结合,变成了质地独特的化石。在随后的数百万年里,进一步的地壳运动、火山运动和自然风化,将多米炼得如今模样。从海底升起的特殊化石,不仅隐蔽于多米的岩层中(如果运气好,你在多米闲庭信步时,就能与它邂逅),还非常特别:它们能随着阳光(尤其是夕阳光)的角度以及强弱的变化而反射出不同的颜色。 (照片2.3  网图---多洛米蒂山区的白云石化石)

● 人文历史

多洛米蒂地区处于意大利三省结合部(贝卢诺Belluno,南蒂罗尔South Tyrol/上阿迪杰Alto Adige以及特伦迪诺Trentino。严格地说,多米涵盖五省,因为还有1/7位于最东边的两个省波代诺内Pordenone和乌迪内Udine),居民主要讲德语或意语。此外,约有三万人属于古老特殊的少数民族:拉定族(Ladin。注意,不是拉丁Latin)。他们虽然夹在德、意两大民族之间,却一直保留着自己民族的语言、风俗和习性。尤为可贵的是,许多和多洛米蒂山山水水有关的神话传说,通过他们口口相授,流传至今。

一战前,多米一直属于奥匈帝国。随着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参战,多米地区成为前线。意奥两军在此激烈争夺,最终意方获胜。战后,整个多米地区划归意大利。由于多米居民中许多讲德语(尤其在南蒂罗尔),所以,民族关系一度紧张,上世纪七十年代还闹过独立。后成为意国自治区,遂平安无事。如今,虽没了刀光剑影,但战争遗迹,包括兵营废墟、地道、坑道、铁索道(Via Ferrata)和枪炮残留物,在多米地区依旧可轻易寻得。(照片2.4---陈放在多洛米蒂著名的五指峰的一战模型)

关于多米地区人类早期活动的历史,冰人奥茨(德语Otzi,意语是锡米拉温人Similaun man)值得一提。1991年,两名德国登山者在意、奥边境的奥茨塔尔冰川发现了他,故命名为冰人奥茨。这是一具因冰封而保存完好的、欧洲最古老的天然木乃伊,形成于距今约5300年的红铜器时期。挖掘出来后,他被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大学(Innsbruck University)用来作科学研究。1998年归还给意大利,现存于波尔查诺(Bolzano,即南蒂罗尔的首府,也是整个多米地区的最大城市)省考古博物馆。从米兰坐车进入多米(路线参见第四篇)的旅游者,大多都要在波尔查诺中转。因此,如有时间和兴趣,可方便前往参观。 (照片2.5  网图---存放冰人奥茨的波尔查诺省考古博物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