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杯子喝什么饮料已经约定成俗了,略微想一下有其道理。比如说,与咖啡杯相比,葡萄酒杯就很不一样,其杯体近半椭圆形设计方便手托着,游走举杯中很稳健。不过,葡萄酒杯的细细支柱不是重点,如果关注细节,会发现杯口小、杯体大是很有讲究的。学过光学的朋友都知道,这种圆凸形的杯体婉若一个凸凹透镜,放大或者缩小跟物(的)距(离)有关(注:物距不同,像距、放大率和像的虚实也不同)。杯中葡萄酒随意可多可少,但似乎有一恰到好处的“多少”,具体就是到杯体腰最粗之处(如果有“腰”的话),因为除了尽显其透镜“功能”,还让杯中酒有了最大的馥郁芬芳面积。 酒杯形成的影像带来了一种或远或近的距离感,在口唇与碰杯之间,虚实变换,若即若离,杯子映衬下的周围环境和朦胧氛围被浓缩进了小小的杯子里。当然,因它的特殊形状,杯中酒不容易晃荡出来外,恰恰在自然的摇晃中,丰满了葡萄酒的芬芳,杯口也收紧了香味的散发,日本人做过这方面的实验研究。虽然葡萄酒杯大同小异,但品质还是不一样的,如玻璃的,晶体的,塑料的,便宜点的,贵的。有一个人就用不同的葡萄酒杯喝同一瓶葡萄酒,结果有意思,$1便宜的杯子喝起来味道最好,而塑料杯最差,心理因素起了某种作用,但也未必全是。同样,有人用不同价格的葡萄酒进行盲测,发现也并非最贵的葡萄酒被评价得最高,看来选择酒杯比选择葡萄酒本身更重要。
一般的威士忌酒杯相对显得平淡无奇,个头不高,“直来直去”的样子,这样却恰恰能够彰显威士忌中冰块的玲珑剔透。它一般也比葡萄酒杯自然厚重许多,但对葡萄酒杯来说,或许故事才刚刚开始。啤酒杯相对要高大沉稳些,暗示着酒量不是问题,因为啤酒可能有个特点,无论怎样尽情享受,晕的感觉始终差不多,且“醉”得总是刚刚好。咖啡杯则完全不同,大多数是不透明的陶瓷杯,有耳提但没有特别的统一外观,其样子的选择常常因人而异,因此很能够显示一个人的个性和偏好。因为咖啡一般属于热饮,杯子标配一个托盘,一定有它的讲究。多见的咖啡杯比较小巧一些,容量240毫升左右,自然也有它的道理。不过,我们平时也未必要墨守成规,用威士忌杯喝葡萄酒未尝不可,甚至可以买到咖啡杯和葡萄酒杯做在一起双体杯,随意选择,如咖啡杯装葡萄酒。因此,看似大碗咖啡有些“合情合理”了,它好像更显某种朴素、亲切,甚至有了些少有的“匪气”...
记得有一次突发奇想,尝试大碗品咖啡。是为了省略一种“仪式感”呢,还是希望突显它,不得而知,于是体验了一下和用小碟托细瓷有什么不同。告诉女儿这个想法,她用手指着那个可以承“牛肉面”的大碗,在旁边大笑不止。四杯量的咖啡注入碗里,数倍的香气扑鼻而来,双手紧捧着大碗,碗口相对显得有些粗直,张口太小是候不住咖啡的,很容易侧漏。如果手捧不稳,不淡定,微小的晃动容易掀起小小“波澜”。于是只有大口大口豪饮起来,完全没有了轻松的味道。咖啡还是咖啡,不过好像失去往日的感觉,心里不免会想起九儿(歌曲),女儿看着更是笑得不行,自己则在喘息间说:“不许笑,不就是四杯当一碗喝了吧!” 还别说,真不一样,有点沉,有点晕,有点心跳加快,有点…,就是悠着点。(注:心跳加速是因为咖啡因摄入过多。一杯咖啡咖啡因含量平均在50-100mg之间,四杯下肚,最大400mg咖啡因足以让有些人的心跳过100)
用什么器皿也许不重要,也无需过多讲究。不过,每种饮料都暗含着一定功能,也就有不同的杯具相匹配,换句话说,一种饮料习惯性、重复性地在特定的氛围中出现,注定要特定的杯子。故事开始时,有了葡萄酒和葡萄酒杯的铺垫;而有故事要讲,敞开心扉需要威士忌和朴实的威士忌酒杯来装载;每当想静下心来,在思考与抉择之间,和心仪的咖啡杯相伴很暇意。那么,从大碗到小杯咖啡会怎样?也许,咖啡杯里不仅仅有咖啡的味道,还有需要慢慢地品味其所蓄含着的、还未沉淀下来的时光,显然,咖啡把美好的现在和未来留给了喜欢她的人。是的,无需那么精致,一个趁手的杯子就好,大碗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