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长江,队伍就地休整,重新出发,加快速度,走了九天的时间,来到一个叫舒县的地方。左玄英指着这个河流纵横、林木丰美、绿野舒坦的地方,告诉大家:这里好山好水,可渔可牧可耕,我们就在这里落脚了。从闽越地来的人们,看这里地形的确比他们原先的山岭丘陵地要好一些,既来之,则安之,不言语,默认了这个新的地方。
左玄英所率的汉军开始分头行事。玄英、小环和几位士兵忙着去访问当地人,请他们帮忙接应移民,对他们说:“你们看这个地方这么大,很多地都荒着。现在大汉皇上从南方迁来一些居民和你们一道种稻子种茶果,以后江淮之地会兴盛起来的。”当地居民一边称许,一边贡献出他们的工具器物粮食等,帮助安顿移民。一些士兵开始搭帐篷,烧篝火,为一段时间的野外生活做准备。另一些士兵领着百姓开始伐木,搬石头,准备盖房子,还有一些士兵跑去打猎,取水……
当地的男男女女也一起出来帮忙,一些女人端过来当地特别的兰姑茶和河鱼瓦罐汤。中秋时节在野外,喝下一碗茶,或是一碗瓦罐汤,全身暖透。一个闽越中年妇女问当地女人:“这茶怎么叫兰姑茶呢?”送茶女人说:“上古的时候这里有一个叫兰花的姑娘,自己种茶,自己采茶泡制。她泡出来的茶特别清香好喝,流传下来,就叫兰姑茶。”
刚刚离乡背井的人们,目睹汉朝士兵和当地人如此热心地为他们建立新家,心里开始暖和起来,光亮起来。在这里,他们看到了新的生活和希望。
牛啸东的浦城分队飞驰来报,浦城的迁徙情况没有南平的好,他们落脚舒县东南的衡山郡,如今群众情绪不稳,希望左玄英能抽出一些人马前去支援。玄英看得出来,没有几个月,他们是无法将这些移民安顿好的。不安顿好,情势就会不稳,江淮之间还可能出乱。他本想让小环率几人回京城,但小环坚决要留在他身边。于是他写下简书,另派两名传令兵,六百里加急,飞驰长安,向皇上请求物资增援。左玄英在简书中向皇帝仔细汇报了这次闽越大迁徙的经过,告诉皇上:六安地区,依山临江,元狩二年(前121年)曾有过二王谋反之事,如不小心处置,恐埋下隐患。他计划稍留一段时日,协助闽越迁徙之人重建家园,以图彰显朝廷君威和皇恩浩荡。
传令兵很快带回了皇上的旨意。皇上赞赏了玄英部众的行动和努力,并说他早有先见之明,补给物资已经在路上。不过,皇帝否决了左玄英原来留驻三个月的请求,命他们在两个半月之内拔营返京。
砍来的树,一根一根运往空旷地。玄英骑着马四处奔走,请来了当地木工,自己也一起帮忙刨木头,削木榫,甚至还爬到屋顶上去。
几天下来,不知是劳累过度,还是水土不服,还是都有,他开始觉得身体不适,体力下降。小环看出来了,拉住他说:“玄英哥,我看你太劳累了,这里气候又温湿,你一个大漠人怕是不太适应。你赶紧去营帐里歇着。有什么事情交代我,又不缺你这个劳力。”左玄英一开始听话进营帐躺了下来。无奈,他天生不是一个会安心歇息的人,听着外面人声鼎沸,他又起身,跑了出去。这一次,他是跑去帮忙挖水沟。虽然是深秋了,可活儿干久了还是会出汗。索性,左玄英学当地人,脱去衣衫,光着膀子干。
两个月后,许多新的木头房子已经立起,有的家门口甚至架起了织布机。人们终于能够赶在入冬前入住房子。原先荒着的原野,撒下的菜籽已经发芽,茶树也开始绽出新绿。闽越人善种水稻,如今,准备用作明春插秧的稻田也理出了田垄。
当左玄英告诉大家两天后他将率领他的军队离开时,舒城的新居民们竟然依依不舍。
当天下午,舒城闽越居住区的人们,在他们的纹身的头领带领下,聚集一起,烧火炖汤,载歌载舞,为左玄英饯行。他们用的闽语,左玄英听不懂。一个纹身的闽越小伙子便帮他翻译。小伙子说:这些词都是临时编的,套进原来的曲子里。这次新编的词大概的意思就是:闽越人世代居住在美丽的闽江边上,与蛇为友以龟为福。天有不测风云,南平不太平。闽越人跟随大汉左将军,翻越武夷,过了大江,到了大别山东麓,江淮之间。这里好山好水,连百兽都欢迎闽越人的到来。闽越人勤劳不怕苦,在舒县建立了新的家园。
这动人的词曲,叫汉军将士们感动不已。
唱着跳着,几个妇女手捧她们炖的野鲜汤,犒劳左玄英和他的将士们。
左玄英和小环并肩坐着。眼前带着浓郁闽越风情的歌舞,不约而同将他们带回了当年在河西的情形。冰封的祁连山下,一片粗犷的山川旷野,他们所拥有的只是一条神秘的金泉,还有一壶皇帝赐的喜酒。左玄英心里既感叹时光的流转,也赞叹大汉疆土的辽阔。
众人中一位头领听说左将军和男装打扮的小环竟是夫妻,相伴相随一起南下,便捧上一只百里迢迢从闽地带来的龟,为玄英和小环祈福、求子。
其实这个时候,小环已经有了四个多月的身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