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闲书故事

女儿上学后每天的阅读作业都有阅读15分钟,从最简单的单词,到简单句子故事,到厚厚的故事书,阅读的都是我们说的闲书课外故事书,不是学校那本课本。这个作业比我小时候的语文作业有趣味多了,但女儿并没有像我小时候那样对这样的课外闲书有如饥似渴感,完成作业就完了,没有自己很感兴趣热情地去找很多故事来读。女儿有不少时间在电脑上玩游戏,我说书中有很多故事和知识,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女儿说游戏里也有故事知识,还能学英语呢?女儿的阅读能力很强,快又清晰,她理解能力也强,每次阅读考试成绩都突出,我也不好多说什么了。

就这样呢,我常常想起我小时对闲书的那种如饥似渴感,是因为我小时候能看到的闲书很少而稀罕吗?是因为我小时候没有电脑游戏吗?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小时候那个时期的农村所能接触到闲书很少很少。第一个和闲书有关的记忆是在我还在没有开始上学时或者1/2年级时吧,不是很能具体记得时间了。那时跟大人到镇上,镇上有小人书店,好像是花1/2分钱(不记得具体金额了,好像是)可以坐在大长木凳上看一天的书,如果你不饿不需要回家吃饭的话,哈哈。那时也总能看到一两个比我大的孩子在里面低头看小人书,看到的几次都是小男孩在看书,不是小女孩。看小人书店和其它小店很不一样的感觉,是好安静的感觉。每次经过门前,我都忍不住歪头向里面张望又张望。

在我自己看书之前,记得睡前爸爸常常给我读故事,一本书叫365夜。那时我们一家三口坐在床上,爸爸认真地读,我和妈妈都在认真地听,我有问题就提问。爸爸不会有声有色地讲,可是爸爸也是读得非常棒了!好像里面有孙悟空的故事,我现在不太记得了,只记得一家三口坐在床上听爸爸读书的温馨画面,心里欢欣地期待着下一句呢下一句呢!

是从小学三年级时我开始自己阅读故事了,记得那时每隔段时间爸爸会给我几本儿童杂志叫“小朋友”“儿童时代”,每次我都是惊喜地接过来,眼里都是发着光的,哈哈。爸爸说这是他从校图书馆借来的,看完要还回去。我看完后给我最好的朋友的看,她再看完后再回到爸爸手中。里面是动画配简短文字的那种,记得里面有个小故事叫汽车嘟嘟,嘟嘟是辆蓝色的小卡车,它那双生动的大眼睛可爱的样子现在都在我的脑海里清晰,它的很多心情活动都是两只眼睛在生动地表达着,它的开心忧伤烦恼。还记得有个小故事,叫太阳公公,一天太阳公公和风说看谁能把那个行人的外套脱掉,风很有信心地说它可以把他的衣服吹掉,于是它使劲吹啊,没想到行人把衣服裹得越紧了。风加大力度,可是风力越大行人把衣服裹得更紧。这时太阳公公出来温暖照耀,一下子就好暖和啊,有点热啦,行人把外套脱了下来。一下子想不起很多那里面的故事了,哈哈,不知是不是因为我已经不再那么年轻了:)

到了五年级,爸爸给我订阅了“童话大王”,郑源洁童话,舒克和贝达的故事。舒克和贝达是两只可爱的老鼠,它们会乘坐能驾驶飞行的那种玩具飞机,哇,我觉得这个很好玩,脑海里会浮现那个画面,那个时候的我可不知道世界上真有这样的玩具飞机。里面还有皮皮鲁和鲁西西的故事,啊,现在不能清楚记得故事内容了!我看的书都会传给我最好的朋友看,不知她是否还记得那些故事!

六年级时有个女同学有本少年杂志书叫“少年文艺”,她的姨夫也是位中学老师,她姨夫从校图书借来阅读,就这样我们知道了“少年文艺”这样的儿童书籍,很遗憾她的那本书没有在我们之间传阅,我没有读过“少年文艺”。那时有两三个女同学在课间谈论一本书“上下五千年”,谈得热情洋溢,很遗憾我也没有看到那本书。我依然还在看我的“童话大王”,看得津津有味,好像比较晚熟,哈哈。

那时只要看到有故事读,都会立即趴上去读。爸爸拿回旧的“新民晚报”,我读上面的故事连载。偶尔看到不知哪里来的小人书或其他故事书,立即坐下一个个读来。那时还有故事墙画,春节去亲戚家第一件事是读看亲戚家墙上的新年画故事,记得在小舅舅家墙上读过“西厢记”,是画的那种。在二姨妈家墙上读过电影“神鞭”,是电影画面那种。这个故事墙画,就像是铺开的小人书。

再后来初中,同学里就有读梁羽生和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有女同学读琼瑶和程凯伦的言情小说,我跟着传阅过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也读过一本琼瑶的小说。后来后来阅读地越来越广泛了,越来越容易获得更多书籍了,三毛,萧红,席慕容,周国平。。。。但小学那个阶段有关读闲书在记忆里好像特别美好,是因为那是人生初始感受故事的魅力吗?还是因为那时的课外闲书非常少,物以稀为贵呢?

图片来自网络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