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旦藏宝库佩特拉 2017年以色列约旦行(13)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自从我看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1989年执导的《圣战奇兵》后,我对约旦佩特拉充满了神秘和向往,并列为我的近期旅游计划中。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和乔治路卡斯合作,以一种立体的艺术方式使佩特拉名扬世界。该影片获得两项奥斯卡提名,荣获奥斯卡最佳音响设计奖,并在当年的世界票房收入排名第二。

图1、

事先没有想到的是,这次以色列旅游,同时包括去约旦以及佩特拉古城,实在是令人兴奋。佩特拉古城是约旦的国宝之一,被世人称为世界古文明中的第八奇迹,已被列为世界遗产。美国《国家地理旅行家杂志》曾将这里誉为人的一生最值得去观摩的地方。佩特拉位于阿卡巴湾(Aqaba Bay)到死海(Dead Sea)间的狭长地带,早在公元前六世纪阿拉伯血统的纳巴泰人(Nabataeans)就在此聚居。

图2、入口是一条长约1.5公里的“西克峡谷”通道

佩特拉古城几乎全在岩石上雕刻而成,周围悬崖绝壁环绕,入口是一条长约1.5公里的西克峡谷通道,被称为“蛇道”。峡谷最宽处约7米,最窄处仅2米。为了方便游客通行,2004年一家伦敦的建筑公司在此设计了一条造价二百万英镑的游客过道,地面铺上了水泥,只有最后一小段还保留着原始的碎石路面。游客大部分步行前往古城,身体不好的或者旅游时间有限的,可以花钱骑马或坐马车前往。

图3、三块巨大方形神灵石

导游指着路边显然是人工雕刻出来的方形石头说,这是纳巴泰人雕刻的三块巨大方形神灵石——朵夏拉之石。它和希腊的狄奥尼索斯神一样,也是祈愿丰收的神灵。对凝重的岩石,纳巴泰人怀着虔诚的敬仰之心。朵夏拉之石只雕刻着眼睛和鼻子。神灵什么也不说,只用眼睛注视着人们。现在这神灵石成为地界标志,意味着进入了古城地域。

图4、公元一世纪纳巴泰人的方尖碑墓

左侧山上的建筑十分醒目,直接在岩石上凿刻而成,这是公元一世纪纳巴泰王室的方尖碑墓。顶部4个方尖碑高7米,中央嵌一石雕,这些象征埋葬于此的五个人。下面为2层结构,各有6根半圆立柱装饰,风化严重。路边发掘出来的石碑证明它是公元前一世纪名叫Abadomanchos的人为自己和儿辈造的墓室,上面安放遗体,下面会堂供祭奠和用餐。

图5、两夫当关,留下买路钱

进入西克峡谷不远,当地居民扮作纳巴泰军人守着隘口,收取合影的费用。看过去,合影的一对夫妇风度翩翩,气质高雅,尤其是女方,美丽佳人,绝非这几天看到的阿拉伯人所能比。我对夫人说,没准儿是阿联酋的某位王子或公主。环顾四周,悬崖高耸几十米, 峡谷下宽上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年纳巴泰军人守在这里不仅保障古城安全,经过的商队必须留下买路钱。

图6、峭壁上横长着的绿树成为独特景观

两旁彩色的岩壁蜿蜒向前,偶尔横长着的绿树成为独特景观,幽深狭窄的通道引导旅行者进入古城,在这条峡谷中行走,本身就是难忘的体验。纳巴泰人是在约旦迦南的南部和阿拉伯北部营商的古代商人。一世纪时的著名犹太历史学家弗拉维奥·约瑟夫斯把叙利亚和阿拉伯的边界、幼发拉底河至红海的地命名为“纳巴泰”,这就是居住地和当地民族名字的来源。沿着幽深的古道,不由想起发现古城的第一人。

图7、两旁彩色的岩壁蜿蜒向前

有人说是约翰•路德维希•贝克哈特在1812年首先发现古城。实际上早在6年前的1806年,一个名叫尤尔里奇•西特仁的德国学者在穿越奥断量领地时,从一个贝督因人那儿获悉了有一个被称为“佩特拉废墙”的地方,便伪装成阿拉伯人,悄悄踏进这片岩石古道,在基教徒身份被揭穿后,慘遭杀害。

图8、马车奔跑在峡谷里

六年后,1812年某一天,步尤尔里奇西特仁的后尘,1784年出生于瑞士洛桑的约翰•路德维希•贝克哈特从大马士革前往开罗途中,经过一个名叫瓦迪穆萨的小镇,听说有个遭遇毁灭性破坏的古城隐匿在附近的峡谷中,凭直觉他认为可能就是消失已久的佩特拉,于是改道前往。

图9、沿途奇特景观

他在叙利亚用几年时间强化阿拉伯语,因此能操著一口流利阿拉伯语。他头穆斯林头巾,身斯林长泡,为自己取了个阿拉伯化名西克坎布拉布道拉,满脸的络腮胡须又浓又密,完全一副阿拉伯商人的装粉。鬼使神差,贝克哈特竟然非常顺利地到了被穆斯林看作“禁区"的佩特拉城。他不敢久留,只待了一天就离开了佩特拉。

图10、峡谷两边是2000多年前修成的水渠

正当贝克哈特雄心勃勃计划实行他的计划时,不幸于1817年病逝在开罗。好在他漫游期间做了大量的笔记,极具参考价值。1819年至1831年间,英非联合会出版了他的厚达5卷的笔记。在名为《叙利亚圣地旅行记》的一卷书中,他对佩特拉古城的描述引发了欧洲人的兴趣。从此各国冒险家,不畏艰辛,纷纷闯入阿拉伯这片神秘禁地。

图11、水坝

为了解决古城的饮水问题,纳巴泰人开发了水利工程,开凿水渠,设计出具有防水功能的地下蓄水池,将上文我提到的“摩西泉村”的泉水引进城裡,确保城裡的居民有充足的水源。精于生意的纳巴泰人甚至做起泉水的生意,将水卖给来这裡交易的骆驼商队,从中获利累积財富。此外,这片区域常常会因为下雨造成山洪水淹,他们设计出水坝,将洪水引导到出水道。

图12、高难度摄影姿势

夫人对水渠边的一组大型的写实性雕塑很感兴趣,这是创作于公元1世纪的群雕“骆驼商队”,长10米,商人穿着宽松的衣服,左手持棍棒,右手牵着骆驼,后面还跟着一头。虽然我们见到的只是残留的商人下半身和几对骆驼脚,却不难想象当年商队满载货物、风尘仆仆、意气风发进入古城的情景。

图13、惊人的一幕出现在眼前

狭长、险峻的西克峡谷走到头,惊人的一幕出现在眼前,峭壁闪开的缝隙里,露出了宫殿绚丽的身姿。一座高大的建筑镶嵌在近百米高的崖壁上,人站在下面显得十分渺小。它不是用砖瓦石块砌成的,而是两千年前纳巴泰人依靠简陋的工具在岩石上雕琢出来的。真是一件举世无双、无与伦比的艺术品。

图14、卡兹尼神殿

这就是传说中的藏宝库。现在被称为“卡兹尼神殿”(Al Khazneh)。现在的地面比原来高出了3米,2003年考古学家挖掘出神殿下方的墓穴与资料显示,这里是国王 Nabatean King Aretas III 的墓穴。神殿高40米,宽30米,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色彩,由于整座建筑雕凿在沙石壁里,阳光照耀下粉色、红色、桔色以及深红色层次生动分明,衬着黄、白、紫三色条纹,沙石壁闪闪烁烁,无比神奇。

图15、留影纪念

1835年,美国游客(后因在南美丛林中发现玛雅人的科庞城而一举成名)约翰•李约德•斯蒂芬斯(John Lioyd Stephens)踏上了这片热土,他对卡兹尼神殿最传神的描述:“一座神庙,精致清晰,宛如一颗嵌在岩石壁上的浮雕宝石”。他出版的《阿拉伯人佩特拉区游记》成为畅销书。神殿顶部装饰着四尊鹰雕像。上层有6根半圆形的石柱依山壁凿出。两侧长方形壁龛顶部是断裂三角楣,典型的罗马建筑样式。左侧和右侧壁龛中的人物是举起斧头的士兵,象征战神。中间圆鼓形壁龛的人物被认为是埃及女神伊西斯(Isis)。

图16、中间圆鼓形壁龛的人物被认为是埃及女神伊西斯(Isis)

在伊西斯旁边,两边凹进去雕塑的是亚马逊女战士,她们以凶猛善战闻名深得欧洲人的崇拜,纳巴特人给女战士穿上裙子,安上翅膀尊为武神。卡兹尼神殿建于公元前一世纪,公元131年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到访,把名字刻在了墙上,哈德良既是权倾一时的君王也是著名的建筑师,他的名字的出现无疑强化了神殿的权威性。

图17、立柱上的大型三角楣墙精雕细琢

神殿底部也有6根直径2米的科林斯柱,装饰有希腊风格的科林斯式柱头带状雕饰以及人物、动物、树叶、花卉等。立柱上的大型三角楣墙精雕细琢,中央的模糊头部雕塑被认为是希腊神话中的美杜莎。下层立柱两边各有2个人物雕塑,据考证是骑着马的希腊神话中喀斯托尔和波鲁克斯兄弟。

图18、神殿不开放

神殿不开放,据说里面有正殿和侧殿,石壁上留有原始壁画。正殿尽头是壁龛,或许存放过神的塑像。前面的空地是专门容纳前来朝拜的巨大人群的。神殿顶部的瓮曾被认为曾是用来存放某位法老财宝的,以前许多旅游者曾尝试用枪击中这只瓮,以获取其中的财宝。

图19、正街左边排列着十余座墓室

神殿右侧通道指向一片开阔地带,人们把它称作正街(Street of Facades),街两侧悬崖耸立。正街左边排列着十余座墓室,长年遭受季候风侵蚀,表面严重受损,这些墓风格统一,有阁楼和长方形门,是公元前7-6世纪美索不达米亚流行的样式。上图右边的825号墓,葬着17个家族成员,墙上刻有家族的姓氏,门上的三角墙顶部是阶梯式山形墙,典型的亚述风格,还有埃及的凹雕,门两侧的立柱是不对称的凹型设计。

图20、漂亮的彩色石窟群

正街右边是多层漂亮的彩色石窟群,是当年纳巴泰人居住的地方。石窟群内有住宅、寺院、浴室和墓窟。这里的岩石呈褐色、红色、淡蓝、橘红、黄色、紫色和绿色等。各种不同颜色岩石的扭曲岩层,形成了岩石表面的螺旋形和波浪形的颜色曲线。 佩特拉因此也常常被称为“玫瑰红城市”。

图21、里外套间

早在公元前六世纪纳巴泰人就在此聚居,公元前四世纪建立起厄多姆国,由于地处多条道路的交汇点,成为骆驼商队必经之地,阿拉伯人的香、东方丝绸、印度香料和埃及黄金经这里转往亚欧各国,商品交易给当地带来财富,公元前3世纪成为纳巴泰人的首都。考古学家推断,在全盛时期佩特拉城居民多达3万,城市规模远比早期欧洲人估计大得多

图22、多套房子相同

他们选择在这里建城,主要是看中这里的特殊地形。一是它唯一的入口是狭窄的山峡,敌方无法调集大军攻城,难攻易守:二是环抱城市的高地平原上森林繁龙,牧草肥沃,利于游牧:三是水源充足,一股终年不断的喷泉提供了可靠的水源。

图23、两间屋子之间有窗户相同

公元106年,罗马帝国国王图拉真的军团横扫过来,但佩特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势让罗马人吃尽苦头攻不下来,后来发现了为古城供水的水渠,切断了水源,才使纳巴泰人投降。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地区东山再起。迅速波及西亚和北非地带。伊斯兰帝国日趋强大,最终控制了从西班牙到阿富汗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佩特拉区又成了伊斯兰帝国的一个小省。

图24、天然彩色天花板

几个世纪后,为了争夺近东控制权,伊斯兰势力与欧洲基督教各国间战争不断。佩特拉这座石城在十字军东征期间再次兴旺起来。欧洲十字军在该地建立起短命王国,把佩特拉作为他们的一个要塞,一直坚守到1189年。公元12世纪后,佩特拉被遗弃。史学家分析认为,导致佩特拉城衰亡的可能是天灾。

图25、留影

公元363年,一场地震重击了佩特拉城。震后,许多建筑沦为废墟,房屋的主人们无能力或者无心思将它们修复。参加过发掘拜占庭教堂的ACOR组织成员日比纽菲玛说:“沿着柱廊街看看那些商店你就明白了。店主们嫌麻烦,不愿打扫清理碎石,宁想在震倒的建筑前重傅建房屋……这是城市财富与秩序开始衰退的迹象。”公元551年佩特拉再次遭受严重地震。

图26、古罗马剧场

我们站在了二千年前的古罗马剧场前,论规模它不算小,有4,000个座位,但与众不同的是,剧场是直接在坚硬的山岩中凿出来的,这不但在古罗马,即使在全世界,这也是唯一的由岩石雕刻出来的剧场。岩石的自然纹理和艳而不妖的色彩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图27、金瓮墓远看像是建在两层窑洞上面的平台上

古罗马剧场对面,开阔的峡谷西面岩壁上有四座壮观的陵墓,分别为:金瓮墓(Urn Tomb)、丝绸之墓(Silk Tomb)、科林斯之墓(Corinthian Tomb)、宫殿之墓(Palace Tomb),合称为“皇家墓地”。金瓮墓远看像是建在两层窑洞上面的平台上。

图28、金瓮墓前面是两侧带有廊柱的庭院

金瓮墓(Urn Tomb)的位置在半山腰上,大约建于公元70年。外墙有四根壁柱,壁柱中间开凿有方形的壁龛,通向3个小墓穴。我们沿着阶梯拾级而上。路上有许多出售纪念品的小摊。金瓮墓由顶部三角楣饰小瓮得名。传说金瓮墓曾作为法院使用,贝都因人把它称为“监狱”。在它前面是两侧带有廊柱的庭院。

图29、大厅正面有三座拱型壁龛

墓室呈正方形,高18米,长宽各20米,大厅的顶部五彩斑斓。除了正面有三座拱型壁龛以及两侧有壁龛之外,并无它物,看不出这里是陵墓。整个大厅空荡荡的,没有一根柱子。在公元447年被改建成拜占庭教堂,墙上留有公元446-447年希腊文字。

图30、丝绸之墓

丝绸之墓(Silk Tomb)外观独特,由多彩岩石的漩涡纹饰组成外观由多彩岩石的漩涡纹饰组成,呈现处丝绸般的飘逸纹理;

 

图31、柯林斯墓

柯林斯墓(Corinthian Tomb)建于公元2世纪,墓的结构比例和位置体现了唯美主义。墓的上部类似卡兹尼神殿,有科林斯柱的装饰,结合了纳巴泰与古典建筑风格,是皇家墓室中损坏最严重的。

图32、宫殿墓

宫殿墓(Palace Tomb)设计华丽,是一座五层的宏伟建筑,宽49米,建于公元2世纪 属纳巴泰王朝晚期的产物。两边入口上面是半圆山墙,中间两入口上面是山形山墙。第3层排列着18根半圆立柱,气势不凡。和其它墓不同的是它并非完全在悬崖上凿刻,左侧3层以上部分用石块筑起,惜已倒塌。在宫殿墓的后面有一座水坝和水库,可以把雨水排放到裙楼北侧的水池里。有时也用于举行宴会或葬礼。

图33、游客走在列柱大道上

皇家陵墓西面的开阔地带的是风格迴异的罗马时期的城区遗址,以建造年代划分,这部分可算是佩特拉的新城。列柱大道宽6米,路边立着立柱,是新城的中轴线,两侧集中了神殿、宫殿、教堂、住宅、市场和商铺等,是罗马人时代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

图34、大神殿遗址

列柱大道左侧沿着台阶走上25米高的平台,便是大神殿(The Great Temple), 19世纪末被发现。神殿建于公元前一世纪,用以供奉阿乌莎(Al-Uzza)星辰女神,包括入口、下殿、东西台阶和正殿4部分,占地75,602平方米,建筑平均高度约20米。下殿有3排廊柱,东面总共96根,西面总共120根,东西之间有半圆扶壁。正殿东西宽度35米,长42.5米,殿前有4根大柱,高15米,直径1.5米,两旁立柱间距7米,门廊上的三角墙和门楣高19米,南面中央有一个大圆拱的通道,两侧各一个小拱道,通过台阶连接一个550-630座位的议事厅,通道两侧墙上有雕刻装潢。

图35、法老女儿的宫殿的Qasr al-Bint

大神殿西面有一个宫殿,23米高,它是接近于正方形。透过残垣断壁依然能看到它昔日的模样,那就是被称为法老女儿的宫殿Qasr al-Bint。但按Qasr al-Bint字面理解却是神殿的意思。建于公元一世纪上半叶。它是佩特拉最重要的神庙,是献给山脉之神沙拉神(Dushara)的。殿前有3个拱门,中间的拱门通过长通道连接供奉主神和女神的祭坛,另外两个拱门通往露台。

图36、Ad-Deir修道院

Ad-Deir修道院是佩特拉最传奇的建筑之一。它的建筑方式与设计风格与卡兹尼神殿一样,都是从山岩中凿出来的希腊式建筑,不过 Ad-Deir的规模更大 (高45米,宽50m)。修道院是大约公元2世纪早期建造的,一开始的建造目的是作为坟墓使用。不过后来考古学家从大殿墙面上刻划的十字架推断,这里于拜占庭时期被当作教堂使用,所以最后被称为修道院。

考古学家指出佩特拉85%的城区仍在地下,有待发掘。

图37、约旦红海小镇阿卡巴的夕阳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