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学术大师之间的互相吹捧--李远哲和高鸿

美国大学申请游戏规则和战略战术探讨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八十年代,李远哲在拿诺贝尔奖的前后,还没怎么卷入政治,经常回大陆进行学术交流,举行过几次专业研讨会。

 1988年,在南京大学举行过一次理论化学培训班,笔者作为南大在读博士生参加了部分接待工作。

   培训班开幕式上,由高鸿先生致欢迎词。高先生先介绍了李远哲的学术成就,然后话锋一转:“李远哲先生不仅学术上造诣很深,而且心系祖国,时刻记住他的根。前几年,我访问伯克利的时候到他家去做客。没进家门,就听见录音机李传来悠扬的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歌词。” 这时,年已七旬的高先生带着秦腔把这句歌词哼了出来。然后说:“李远哲博士是真正怀着一颗中国心啊!”

    紧接着,李远哲致答词。他说,50年代我在台湾读书的时刻,两岸处于战争状态。我们根本看不见大陆的学术书籍。我在日本买到一本高鸿教授的“仪器分析”,是我能找到的唯一一本大陆学者的书。他举了书中一个例子。高先生是电分析专家,在那本书中,高先生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利用市电中线和地线间残存的电压作为电导滴定的交流电源,从而可以在供电不稳定的情况下获得稳定的低伏电压电源从而保证实验的进行。他说:“我至今记忆犹新。从那时起,我就在心里默默地把高先生认为是我的老师。”

李远哲讲完之后,台上台下哄堂大笑。

星移斗转。李远哲回到台湾后,成为绿营大佬,这是后话。

高鸿(1918年-2013年)陕西泾阳人,我国近代仪器分析学科奠基人之一,分析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3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1945年2月赴美国伊利诺大学专攻分析化学,1947年9月获化学博士学位。1948年2月回国。历任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终身教授,并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博士生指导教师。1980年11月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擅长仪器分析,特别致力于电化学分析的研究。他在近代极谱分析基础理论和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先后发表论文近300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曾多次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国家级奖励。

李远哲(Yuan Tseh Lee),1936年11月29日出生于台湾省新竹市,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美籍华人。

1959年李远哲本科毕业于台湾大学 ,并于1961年获得台湾清华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次年去美国深造,1965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化学(Physical Chemistry)博士学位 。其后任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1974年返回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 、同时担任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研究员。1979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

1986年,李远哲和哈佛大学的达德利·赫希巴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约翰·波拉尼三人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应用交叉分子束实验方法在反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李远哲研究的是:把交叉分子束实验方法应用于一般的化学反应,特别是研究较大分子的化学反应;利用激光激发已被加速但尚未碰撞的分子或原子,以此控制发生化学反应的类型。1994年,李远哲回到台湾,担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至2006年。

yangz 发表评论于
你现在在哪里呀?
我看东方 发表评论于
李远哲来南大做报告, 学弟我也参加了, 当时是高鸿先生来讲话的。 具体记不清了。 难得师兄记的这么清楚。 当时印象就是李先生画了几个黑板的公式。 我是丈二和尚,一窍不通。
我看东方 发表评论于
李远哲来南大做报告, 学弟我也参加了, 当时是高鸿先生来讲话的。 具体记不清了。 难得师兄记的这么清楚。 当时印象就是李先生画了几个黑板的公式。 我是丈二和尚,一窍不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