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瞎想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家大美下周正式进入高三啦,这两天已经开始查看课程表了。昨天晚饭前,她得意洋洋地说,开学后的每个周一她都会非常轻松,因为这天是她高三项目日,整整一年她要完成一个项目,而每周一就是做这个项目的专属日子,还一个劲儿地说每周一下午一点就能放学了。看她这样子,我心里还挺高兴的。这个暑假她算是从高二阴影里彻底走出来了,高中最后一年里,我想她自己肯定有很多想法,不论是读哪个大学哪个专业以及找课后工作等等,十八岁的孩子要考虑的事情还真不少。

回想我自己高三那会儿,除了看书做题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女儿这一代从出生就跟电脑,手机互联网连接在一起,我们老两口有啥不懂的也就GOOGLE一下,她直接YOUTUBE。这个代沟虽然不是天翻地覆,但也是一个不小的差距。00后这一代能从网络上搜索到近乎所有好的不好的东西,在他们还没有判断力的时候,家长真得要替他们把关。网络上什么都有,什么都可以买到,而且很多东西还很便宜,一个不慎还真不知道会闹出什么幺蛾子来呢。

前两天看CNN上一个美籍华人拍的关于中国独生子女的纪录片,这位女士从出生前就已经被起好了名字,很男性化的名字。父母见她是个女孩儿,也没有替她改名字。虽然没有看全整个纪录片,但从采访中不难发现这位女士对父母以及家庭长辈的怨恨。丹麦典型家庭是父母外加两个孩子,这是因为根据丹麦国家统计局显示的数据,每位丹麦女性必须生育1.7个孩子才能保持丹麦这个民族的繁衍,两个孩子中还必须有一个是女孩。中国执行了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结果是男女比例严重不均,农村很多男人找不到老婆。而且很多农村年轻人在十六,七岁左右就进城打工,父母留守在农村。城里开销比农村大多了,虽然钱挣得比干农活多,可没法跟真正城里人相比。很多时候,出去打工的年轻人在若干年后回到农村依然是一个人,这时候父母身体可能开始有了这个病,那个病。这个回到老家的中年人开始了替父母养老送终的日子。而城里的独生子女则被宠坏了很多,有的小小年纪就已经患上了糖尿病和高血压,当然也有很多独立自强的独生子女,不仅读书好,也懂得敬老爱幼。

家庭环境以及好的教育是孩子成长当中必不可少的,我看着我家大美这一路走来,真心觉得养孩子太不容易了。这么个小东西,从在你怀里咿咿呀呀到蹒跚走路,再到不拍摔跤学骑自行车,玩滚轴轮,学跆拳道再到跟着我爬艾菲尔铁塔,参观上海海洋动物馆,在外滩看夜景,在中国馆参加动漫画展,在浦东三大标志建筑上都留下了她的身影,变成今年能自豪地跟着学校去纽约把她在GROUND ZERO前的身影及时发给我,从伦敦回来也不忘给老爸老妈带礼物的暖心姑娘,父母真的是世界上最难做的功课啊。这不,我和我家先生乘女儿出去玩儿的时候已经开始慢慢筹划空巢后的生活了。父母跟孩子之间也就这一世的缘分,好好珍惜每一天与孩子的相处吧,父母终须看着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每一代都如此,只不过以前我是那个往前冲义无反顾的孩子,而现在我成了那个望着孩子背影的母亲。

时间真是最平和又最残忍的东西,看似给了你无穷的瞬间,却在给予的同时无声无息地收网,给了你这一瞬间也就意味着你失去了生命中的这个瞬间。时间永远只往前,至少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也许在另一个平行空间里,时间是往后走的,甚至是扭曲的。

最近闲来会听听南怀瑾讲解的国学,以前从未听闻过此人。喜马拉雅里有很多人用他的文字来播音,我只是对《心经》比较感兴趣,就听了一下。第一次听完,我就给闺蜜发微信,告诉她我现在真的是到了听《心经》修心养性的时候了,闺蜜劈里啪啦一阵带点辣味的呛声让我发现,原来我们这年纪的中年女人脾气还真是臭啊!哈哈哈,闺蜜和我都是急性子,从认识的时候就如此。她这些年一直东奔西跑忙里忙外,我呢跑到这么远的地方读书,做饭,生孩子,上班,各忙各的。这些年虽然断断续续见过几次面,但每次也就是吃顿饭。记得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她出差上海,到我家过夜,第二天吃完早餐,她就急匆匆坐高铁回北京了。人与人之间就是这么不断的错开,见面之后就是分开,再见面,再分开。这一次次的分离的叠加竟然就是我们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友情如此,亲情如此。爱情则会给予最惨痛的分离,曾在电影电视剧里无数次出现的挚爱生死两别离的画面在生活里真实上演时,你希望是先离开的那个,还是留下来的那个?

咋啰啰嗦嗦写了那么多?额,还是收住思路,准备午餐比较靠谱。鬼脸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