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黑的夜,模糊的人形,只有头顶灯明亮。乍看像下矿井的工人,仔细再瞧,他们履钉鞋,踏白雪,呼吸沉重,一路向上。这就是纪录片《夏尔巴人》的篇头。
攀登珠穆朗玛,挑战极限,在当下已经成了时髦的商业运动,女士也上去了,80岁也上去了 ,残疾人也上去了,还有谁不能上去呢?据悉,仅今年上半年就有200多名从中国一侧登上珠峰。尼泊尔方面则发放了380多张登山许可。于是,在繁华街市在交通要道,在上下班节假日出现的闹心一幕“堵车”竟然发生在珠峰!几个月前,被那张珠穆朗玛峰登顶“堵车”的照片惊到的人肯定不只是我一个。
两边是千米悬崖,前进不能,后退无望,被堵的登山人最终有11人倒在胜利冲顶的前一刻。难怪人戏称珠峰是堵峰了。
人类的足迹踏上地球最高峰也不过66年。1953年,新西兰的养蜂人艾德蒙希拉里在夏尔巴人旦增诺盖的协助下,两人首次登上珠峰。
和善温良、淳朴谦恭、一口白牙、满脸微笑的丹增成了夏尔巴人的形象大使,成了夏尔巴人是一流高山向导的最好宣传。
半个世纪来,夏尔巴人,这个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北两侧的族群,就是这样伴随着人们攀登珠峰的渴望和雄心,走进我们的视线。他们拿着微博的报酬,以生命为代价,迎着死亡,把那些野心勃勃的登山者送上地球的巅峰。
随着科技的发达,登山装备的精进,人的体能的增强,攀登珠峰不再孤独。可是你依然离不开夏尔巴人。登山公司为你思虑周全,打理妥帖,但是小山一样的物资还是重重地压在夏尔巴人的脊背上。在他们的重负后面,你才能有模有样拄着登山杖煞有介事地跟随前行。
纪录片《夏尔巴人》有很多镜头,让我们见识了夏尔巴人是如何“伺候”那些登山者的。从登山者休息的帐篷甚至餐厅甚至厕所,直到食品饮料甚至还有茶还有酒,都是夏尔巴人背上去,搭建好的。影片有几个镜头很让我感慨:清晨,夏尔巴人把热毛巾递进登山者的帐篷,那位名叫Tim的绅士接过毛巾一边擦脸,一边感叹:苦行啊,只有热毛巾和茶!
生活服务不过是太小的case,还有在最危险的路线上搭建梯子,绳索,那条死亡之路昆布冰川时时刻刻有崩塌的可能,登山者只会途径三四次,而夏尔巴人需要背着器材装备折返三四十次!这次遇难正是在昆布冰川,尽管是在气温更低相对安全的凌晨,噩梦还是毫无征兆地发生了,一万四千吨冰雪从天而降,将正在从事搬运的夏尔巴人埋葬,13人死亡3人失踪。
得以在夏尔巴人的宝贵付出下,名利双收的不仅有攀登者,还有尼泊尔政府。珠峰旅游成了这个蕞尔小国最重要的收入。从这个产业链获利的还有来自西方的那些精明的商人,而最低端才是最辛苦的夏尔巴人。资料表明,登山者缴纳的10万登山美金,大部分归政府,一部分进了登山公司的钱袋,夏尔巴人在一个登山季节只有4千美金的收入。
2013年,夏尔巴人与3名西欧登山者发生了冲突,在海拔7000米的地带斗殴,此事引起澳大利亚女导演詹妮弗皮多姆的注意,2014年她率队进入尼泊尔,计划跟随登山公司老板罗素和他的夏尔巴团队拍摄夏尔巴人的真实情况,不料却赶上了大雪崩,16名夏尔巴人丧命,此事成为导火索,积怨已久的夏尔巴人集体罢工,他们不再是背景里笑眯眯的好人,年轻的夏尔巴向导们有着比父辈更好的教育素养和见识,他们不再惧怕政府,开始要求自身的保障和权益,詹妮弗皮多姆意外地成了这一事件的见证,这成了《夏尔巴人》这部纪录片最珍贵的无可取代的一部分内容。
罗素的夏尔巴人团队是通过有21次登顶经历的夏尔巴人普巴.塔什直接管理的。影片开始就是普巴.塔什跟家人告别,他已经成功登顶21次,这次如果一切顺利,他将成为登顶珠峰最多的人,他应该是奔着这个目标去的。 全家都反对,普巴.塔什说:“我热爱这个工作”。
然而,灾难似乎惊醒了死里逃生的普巴.塔什,他放弃了珠峰向导的工作,放弃了成为“登顶最多的人”这个荣誉,回到了家庭。影片里他说,如果我的家人因此不快乐,我赚再多的钱也没有意义。我宁肯不要破纪录,只要健健康康地活着,和家人在一起。
夏尔巴人的罢工有效了,2014年他们宁愿舍去一年挣钱的机会,转而为自己的权益抗争。
影片最后的字幕显示:尼泊尔政府最终同意了夏尔巴人的诉求。但是转年,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引发的珠峰雪崩横扫基地营,19人遇难,包括10名夏尔巴人。珠峰关闭两年。
我想起了第一个登顶的夏尔巴人丹增.诺该说的话:攀登珠峰,“人征服不了山,人只是攀爬上山,像孩子爬上母亲的膝头”。
纪录片《夏尔巴人》在2015年、2016年在不同的专业奖项里获得荣誉,值得一看。
注: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