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的角度出发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呼吸的对象是空气,空气和气并不是一个东西。

把呼吸与空气联系在一起,就会有内外进出能所等对立概念。

但如果从气的角度出发,就可以有另一个观察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只有有无二象,没有其他对立。

有,就是显现。比如色的显现就是有。并不是眼睛见到色,而是色显现了以后,产生能所,才会有眼与色的对立,进而再生成我有眼,我能见的印象。凡是有都是偏有,以局部为执而形成的,即便把所有物象都包括进来,依然是偏有。与这个有相对的,有两种无。一种是偏无,比如桌子上有杯子是有,桌子上没有杯子是无,这种无就是偏无,执着于空无。另一种是遍无,以象为相对而生,超越相对,就是无。这种无并不是空无,而是统一有无的对立因此没有象,既然没有象,就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去讨论相对的有与无了。

一切相或者一切象,在本质上都是偏有与遍无的统一。偏有存在于遍无之内,偏有当下之体,就是遍无。这就是老子说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以观其徼无以观其妙。

从这种角度出发,对人与世界可以有一种完全不同的认识。比如身体。并不是身体有气,而是气的粗相表相才是身体与世界。依以眼与色为例,眼所识一切相,都可以概括为色,而且是只有一切相的整体才是色,任何局部的相都不是与眼相对的那个色。色的状态与质量就是有,就是存在本身。如果眼睛有问题,其实不是眼睛这个器官出了问题,而是显色时出了问题。色显明为什么状态是由什么决定的?由心识。调整心识就可以调节眼睛。

心识又是什么决定的?心识没有什么东西来决定。它本是一切具足,不由人来决定。人是某种决定的结果,不是主体。某种决定其实是某种显现。对能显现的心而言,也是一种偏有,心的本体就是遍有,遍有与遍无是一体二名,偏有又是遍有的一部分,在遍有之中,本来无谓生无谓灭。但因其偏而生识,识如火之焰动荡飘摇,而动荡之识自以为有生有灭。

人的识忘了自己的本质,跟从相来行事,就会有所求有所避。求财求利求福求寿求悟,其实本不需要求。一求反倒生了障碍,说是障碍,也不过是障识之碍,并不真实,不能真的障碍。

所有的求的根本动因都在偏,所有的病的根本也一样在偏。治偏只有一途:正。求正只有一途:全。求全只有一途,不求。偏与全的关系是偏本来就是全的一部分,因此不需要求。偏之成为问题,只是因为偏自以为是。偏若不自执,自然恢复全体,自然一切通达显,象自然改变。

再以身为例。比如走路。现象是一个身体一步步地走在地球上,地球处于宇宙中。其实身体与宇宙是同时存在的,每一步每一瞬的变化都是同时生同时灭。把不同的瞬间连起来,就会产生“我在走”,“走得累”等感受,是妄见空花。如此一说,心中必定跳出一个想法,怎么才能超越这个妄见呢?怎么才能得到开悟自由解脱呢?好象现在是不好的,另一个境界是更好的。错,这种想法是另一朵空花。一切相都是空花,一切想一切受都一切相都是空花。空花没有好与不好,没有超与不超。空花就是空花。真实也不可得,也不可说,不可描,因为真实就是真实,不在谁得,也不在说中。从这个角度看,空花本身才是最值得珍惜的。老子说常有以观其徼。徼就是循袭,花相就是真实之所显,就是真实本身,舍此无真实。求与不求,佛与众生在此份上了无差别。明了此心,当下即是。

佛道儒三家,都在此理上相通。通过当下的相可以溯及全体。再说一次,所有的相加在一起也不是全体。全体如种子,无一切相而有一切相。有相之利就在观妙-----通过有看有无是如何相通的。明白有无通达,则没有法可以得,也没有我可以得法,更没有得可以摄法。只有相,没有实质。相中有我,但我无可得,无可失。一切都是自在,没有发生,没有消失,没有变化,没有差异。前几天的问题------我的知到底是不是真的?怎么确定?到此已经化解,我的知没有真假,也不需要确定,无论我知了什么,都是相。既然是相,就不生不灭地存在于真实中,而真实不需要知,也不可能知。

呼吸,观想,一切相,都是妙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