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新华老师西雅图座谈旁听记

从上海到西雅图,从新闻采访到中文教育,唯一不变的是对文学的热爱。爱读中英文好书,爱听古典音乐,爱看惊心动魄的影视剧,爱美食,爱烹饪,这一切都融入笔端,和同人切磋。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初次听到卢新华的大名,是从长我十岁的兄长口中。兄长是80年应届大学生,文革过后,思想放开,文学作品也反应了这一潮流。他告诉我,反思文革的文学潮流以“伤痕”文学为主,而“伤痕文学”得名于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

彼时年幼,方才识字,当然没有资质去拜读大作。等到我上初中迷上了文学,已经是八十年代中后期百花烂漫之时。那时候张贤亮、张炜、苏童、叶兆言无数当红作家的作品成了我的必读书目,倒是忘却了这繁华景象前筚路蓝缕的艰苦创始人。

等我读到《伤痕》,老实说,我颇有一点儿失望呢!和那时候我迷上的技巧纯熟的作品相比,这篇短短的小说带着一些初学创作者的稚嫩。看到结局,我尤其觉得有点儿勉强--“妈妈,亲爱的妈妈,你放心吧,女儿永远也不会忘记您和我心上的伤痕谁戳下的。我一定不忘党的恩情,紧跟党中央,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毕生的力量!”很难想象,一个经历了如此痛彻心扉的往事的知青,在对未来对亲情对人生幻灭以后,在母亲新丧的情况下,还有志于投身党的事业。同时期,我读了老鬼(马波)的《血色黄昏》,那个震撼远远超过《伤痕》,但是我们都知道,《血色黄昏》被屡次退稿,多年搁置。

真正理解《伤痕》的意义和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在大学一年级修中国当代文学课。我们的老师在外语学院颇负盛名,曾经东渡扶桑,在一个一流的女子私立大学教授鲁迅和郁达夫。在学习文学史的时候,我才学会了怎样从历史的大环境看一部作品的价值。《伤痕》和《班主任》不仅仅是“伤痕文学”的创新之作,也是它的扛鼎之作。而《伤痕》由于它题材的选择切近年轻人,让无数知青和经历文革蹉跎岁月的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它的价值在文革刚过的文坛上举足轻重。

上个月在西雅图北郊,我终于有幸聆听了卢新华老师亲自谈谈他的创作。说起来,这次机缘要感谢西北华文协会。这一协会于今年三月份刚刚成立,会长融融是著名的记者,小说家,散文家。我拜读了她主编的海外华人小说集和她写的双语小说,真切而感人。我们这次聚会由黄鹤峰女士牵头,在一位懂生活、有情趣、善文学的万老师家里举行,大家带了美餐。正逢中秋,我忙碌了一下午做的鲜肉月饼很畅销--没想到在座的上海人(我是无锡人,但是擅长做上海本帮菜)和复旦校友如此之多。更让我欣喜的是,我得知卢新华老师也是复旦出来的。看来我以前光是读作品,不关心作者本人,是个标准的文本式阅读者,所以会有很多理解上的欠缺。

进入女主人家的玻璃暖房,四面翠色扑面而来,顿觉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上座的男子侃侃而谈,我吃了一惊,卢新华老师居然看上去正当壮年,思维敏捷,不是我想象中的慈祥老者!但是他在谈的题目是佛和禅,听上去已经通透人生。落座后慢慢细听,作家对于佛理和天命显然有过很多研究。虽然我是基督徒,但是我并不狭隘,也安安静静地聆听半晌。

饭后,谈论转入正题。卢新华老师回顾了他创作《伤痕》的经过。这次我才真正了解了这部小说和“伤痕文学”这一潮流的来龙去脉。网上有的我就不重复了,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卢新华老师的确在当时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走在了时代的前沿。《伤痕》被《人民文学》退稿,反而成就了它。当时以思想活跃出名,为知识分子说话的《文汇报》以整版篇幅登载,一时洛阳纸贵,发行五百万份。卢老师参加了第四次文代会,要知道当时文坛巨擘巴金、茅盾等都还健在参加了,而卢老师在宴会上就坐在当时的组织部长胡耀邦身边;他当时是复旦中文系一年级的学生,年少成名,修文学史课时读到自己的大名,不仅莞尔。

后来,每个人的生活既有自己的选择和命运的安排。卢老师离开文坛,经历了商海和海外的另一番历险。这就是其他故事了。而他讲述的当时政治背景和文坛秘辛也不便在这里阐述--这是大家私下交流的,没有卢老师的同意而公布会很不妥。

回家后,我重新读了一遍《伤痕》,这次我有了新的认识。在文革八个样板戏的荒漠里,在人物个个“高大全”的荒唐设置下,这篇清新流畅的小作品像一棵新芽破土而出,给人们带来第一缕春风。

我不由得想到当初“今天”派诗人请教著名翻译家冯亦代怎样翻译他们的杂志名,冯老没有用“Today”而是用了”The Moment”。如英语中说的”time and tides wait for no man”,机不可失,时不我待,一个好的作家需要具有充分的敏锐性,seize the moment,抓住当下。我很敬佩卢新华老师,他不仅具有勇气,也具有头脑和眼光。在那一刻,他站在时代的潮头。

zhuc 发表评论于
回复 'fonsony' 的评论 : 没关系,多来踩踩,给我增点点评!
fonsony 发表评论于
@R丅,读你写的几句,我完全看懂。但博主的文我反而没看,因为文城最好看的是评论。
zhuc 发表评论于
回复 'robato' 的评论 : 省略了--教授鲁迅和郁达夫(的文学)。一般读者看懂也没有问题。
robato 发表评论于
"真正理解《伤痕》的意义和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在大学一年级修中国当代文学课。我们的老师在外语学院颇负盛名,曾经东渡扶桑,在一个一流的女子私立大学教授鲁迅和郁达夫。"

---------------------

对不起,这段文字看了半天看不懂:当时教你的老师几多岁了?还有,鲁迅和郁达夫在日本上过一流的私立女子大学?
露得 发表评论于
写得好,赞!卢老师不仅能写还会说,那天听他讲故事听得一愣一楞的:)
zhuc 发表评论于
纠正一个打字错误--我参加的是“西北华文笔会”,其中有很多published authors,在华盛顿或者波特兰州的作者有兴趣可以参加。请悄悄话我。我们的会长这样评价卢老师:他没有文人的骄傲和轻浮。尤其喜欢他的一个比喻:只有放下包袱,才能轻松前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