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Malcolm Gladwell在他的超级畅销书《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中,提出了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天才之所以光彩夺目,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久的努力。
?
多久呢?一万小时。在任何领域,想从平凡素人变成顶尖专家,最有效的方法是坚持不懈地付出一万小时的努力。比如说,一名学生从五岁开始学小提琴,起初每周练两小时,九岁起每周练六小时,十二岁起每周练八小时,十四岁起每周练十六小时,二十岁起每周练三十多小时,二十来岁崭露头角时必然已经积累了一万小时的训练。又比如比尔·盖茨。他十三岁接触电脑学习编程,七年后创建微软时,已经进行了超过一万小时的程序设计。一般来说,如果每周花二十小时练习某种技艺,每年练习一千小时,坚持十年,而且假定这一万个小时不是随随便便、潦潦草草,也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刻意训练,你便可以成为专家。一万小时定律一出炉,便广为流传,因为它对渴望成功和渴望孩子们成功的普通人极有吸引力: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要达到顶级水平,无他,只要心无旁骛地砸一万小时进去!可惜的是,世界上的事情从来不是这么简单。一万小时定律墨迹未干,就有人提出质疑,戴维·伊普斯坦(David Epstein)的畅销书《广度:为什么通才能在专业化的世界中取胜》(Range: 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zed World)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伊普斯坦在《广度》中指出,学习环境分“善意”(kind)和“恶意”(wicked)两种。“善意”的环境里规则清晰,反馈准确及时,比如下国际象棋,打高尔夫球,学乐器,“恶意”的环境则规则不清晰,信息不完全,学习者不能及时得到准确反馈,比如赌博、投资、创业、选择职业。在善意的学习环境中,一万小时定律基本成立,因为每小时的练习都能带来准确的反馈,让你改进和打磨技艺。但在恶意的环境中,一小时一小时的练习和积累并没有多大意义。在我们一生遇到的学习环境中,除了在课堂上学习一门技艺等少数场景外,绝大部分是恶意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要解决什么问题都不清楚,问题有极大的复杂性,埋头花一万小时不是关键。这时知识的深度固然重要,但光有深度是不够的,还需要另一个维度:广度。2. 世界上唯一的一把锤子《广度》是一本比较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可以说是专才和通才——利弊的书。深度和广度,专才和通才,并不是什么惊世骇俗、惊天动地的课题,但《广度》提出了好些以前没听过的见解,很有新意。比如说,专家们经常对选举结果、股市走向、国际形势发展等复杂问题做出错得离谱的预测,对此我们见怪不怪。预测本就是技术活,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早就说过,“预测是很难的,尤其是关于未来的那一种。”但奇怪的是,非专家在对类似复杂问题进行预测时,往往有比专家更好的表现。2005年,某情报研究机构组织了一场预测比赛,参赛团队要对“某欧盟成员国会在某个日期前退出欧盟吗”、“日经指数能否在9500以上收盘”等棘手问题做出预测,结果由一群兴趣广泛但没有特定背景的聪明的自愿者组成的团队,在长达四年的比赛中经常比专家组成的团队预测得更准确。伊普斯坦分析说,专家的弱点并不仅仅在于他们对专业外的领域缺乏了解;有时恰恰是由于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投入太深,看问题才有了盲点。他们为了著书立说,爱建立整洁漂亮的理论体系,即使该体系跟复杂的现实略有出入也在所不惜;有一句谚语说,如果你手里拿着一把锤子,眼前的所有东西看上去都像钉子。一辈子研究同一个问题的专家,也有把自己的专业当成世界上唯一一把锤子的倾向。比如说,心脏病学家习惯用支架治疗胸痛,即使在不合适的情况下也会条件反射地进行这项手术。而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心脏病专家年会期间,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反而有所降低。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心脏病专家忙于开会,没时间进行那些效果可疑的手术。当然伊普斯坦也不是要否认专家的专业技能。社会显然需要专家,他们对自己领域的深入了解是宝贵的财富。但他在书中举了大量例子,论证了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面对异常复杂的问题时,因为思路开阔,因为拥有看似不相干的知识来刺激自己的头脑,通才往往比专才更有优势。3. 毅力有可能太多吗?《广度》这本书内容驳杂,从商业、创新、教育等不同方面论述了广度与深度相比具有的优势。但其中最有意思的可能还是跟教育和成长相关的那一部分。前面提到的对一万小时定律的重新审视就是一个例子;还有一个例子,则涉及教育者们这些年里众口一词地吹捧的“毅力”。我们的教育强调毅力在成长中的巨大作用。2016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Angela Duckworth的畅销书《坚毅:释放激情与坚持的力量》(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一书,更是把对毅力的崇拜推向了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