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近期美国电影(11)《Joker》_2019年

[Drama,本人打分9/10,烂西红柿(Rotten Tomato)69%新鲜度和7.24/10得分]  

按照惯例,好莱坞大片应当是英雄战胜恶魔的辉煌。Christopher Nolan导演的2008年电影《The Dark Knight》当中,蝙蝠侠对Joker的最终胜利象征着人类的希望和乐观主义精神。但是导演/编剧Todd Phillips决定让源于Comic Book的头号反面角色Joker成为同名影片的唯一主人公,而不再继续演绎正义战胜邪恶的“神话”,血淋淋地将观众直接拽到黑暗的现实。朋友看过影片《Joker》后对我说,感觉真是很压抑。

或许是我们太相信希望,太喜欢沁润在甜美Fantasy的故事当中。也许它源于我们根深蒂固对正义或优雅的追求,以致我们对真实世界不愿正视。即将上映的电影《1917》广告片里有一个镜头,面临即将展开的杀戮,英国军官面无表情地说:Hope Is A Mistake。 如果暂时将“希望”和“胜利”放到一旁,你也许会对电影《Joker》的接受程度增加一分。《Joker》是在一个更贴近现实的影视故事当中再现“恶魔”诞生的过程,战胜“恶魔”还须等待将来。影片当中,蝙蝠侠还没有从尚为年幼的Bruce Wayne身上脱胎诞生。

失败者Arthur Fleck有严重精神问题,但却转身化作一个反抗Establishment的符号Joker,用残暴“反击”侵吞他人生的社会。1976年著名的电影《Taxi Driver》或许是《Joker》的参照系,Robert De Niro不再扮演暴力的释放者,而成为被消灭成功人士的象征。

我非常吃惊这部电影在全球票房冲过九亿美元(很大可能将在下一周突破10亿美元大关),获得R级电影有史以来最高票房。七月份《Joker》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最高荣誉的“金狮”大奖。我依然没有充分理解,观众们都看到了什么?精英媒体的影评人大多一口同声地诅咒这部电影,毫不吝啬使用种种恶毒词汇。可惜他们仍只是在试图回避自己责任,用“暴力空虚精神病种族隔离”等词汇痛斥“下等人”的拙劣和不上进。

在这一篇“失败者”的控诉和发泄的影片中,宣泄以扮演男主角Joaquin Phoenix肢体变形的扭动和神经质地狂笑表达,直至升级到狂怒中的杀戮。今年看过他出演的《You Were Never Really There》,Joaquin扮演一个同样有精神上问题的职业杀手,冷漠的表情之下藏着一颗受过伤害、但依然保存温情的心。Joaquin将获得最佳男演员提名应当不成问题,我很希望他最终能获大奖。

19428182 发表评论于
The bright time of Hollywood has been gone, may be forever.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