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最美四月天 (8)-完结篇-帝都北京之水木清华-四海归来,神采依旧

万千美景胜难却,独賞蓝月夜当空。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第八站 帝都北京之水木清华

四月22日我和儿子终于坐上从上海开往北京的高铁。北京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而参加清华大学108届校庆及毕业30周年典礼却是我们此行的最主要的目的。

由于被老同学拉入参加了一项文艺演出,不得已在演出之前安排了3天时间,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其他同学一起排练,力保在周年典礼演出时不出现失误。在亲戚家住了2个晚上,就带着儿子住进了清华东门附近的北京假日红杉酒店(Holiday Inn),以方便参加校内的各种活动,同时也方便带着儿子在清华园里转一转。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

清华大学经历了108年的历史,校园内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自然形成各具风格的建筑群落。其早期建筑主要有三部分:宣统三年(1911)至1912年建造的清华学堂、同方部等;1919~1925年建造的大礼堂、科学馆、体育馆、图书馆(局部)等;1931~1933年建造的生物馆、化学馆、图书馆(扩建部分)、气象台、西校门、机械馆、电机馆以及明、善、静、平、新"五斋"学生宿舍。因此,清华校史是一部“看得见的历史”。

漫步在清华园,犹如行走在清华的历史中,整个园子好似一本大而厚重的史册,是铭刻在一个个如老人般静静地站立在园子里的老建筑上面,它们真真实实地呈现在那里,任由人们去凝视、去触摸、去用心感受。 

它们以它那古老的声音向我们诉说着清华的故事;或者一如既往地挺立和守护,默默地聆听,静静地用石柱上的点点道痕记录着园子里的点点滴滴;或者烙刻着以学术为生命的独特印记,留赠来者,并激励来来往往的清华学子;又或者在清华的土地上耕耘,将人文的种子播撒下来,等待春风到来,人文日新的日子。其建筑宏伟,其历史悠久,其功绩辉煌,其精神不朽。

清华二校门

二校门是清华大学最早的主校门,是一座古典优雅的牌坊式建筑,始建于1909年,比清华大学建立还早两年。后来由于校园扩建,院墙的整体外移而被圈在了新校区,因而被称作为了二校门。

二校门位于清华路上,矗立在这条主干道上,春去冬来,岁岁年年,时光荏苒,二校门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风雨中默默见证着清华大学的蓬勃发展,是大家所公认的清华园内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因为它不仅是清华园的鲜明标志,更是清华人长期以来勤奋务实,荣辱不惊之品格的象征。在二校门建立一个世纪以来,这座校门前留下了多少的名家大师徘徊的身影,也留下了多少莘莘学子们勤奋学习的足迹和弥久不散的欢声笑语。就像一座丰碑,记录着辉煌与快乐,也镌刻着苦难与辛酸。

时光冉冉,岁月长河依旧长流,校门前的那条小河不知枯了几回,门前的游人也不知过去了多少波,变的是来来往往的事物,纵使光芒万丈于这座丰碑来说也只是悠远历史中的匆匆过客。不变的是它一如既往的挺立与守护,默默地聆听,用石柱上的点点道痕静静地记录着清华园里的点点滴滴。

清华大礼堂

走进二校门,一眼望去,正对着的便是清华大礼堂,中间则隔着印刻着“行胜于言”清华校训的日晷,草坪右边是经历百余年风雨的清华学堂,大约便是最具代表性的看得见的历史了。左边是几座清华最早时期的教学楼和科学馆。

大礼堂坐落于校园西区的中心地带,庄严雄伟,一直被清华师生视为自己坚定、朴实、不屈不挠性格的象征。大礼堂始建于1917年9月,与图书馆、科学馆和体育馆合称“四大建筑”。大礼堂位于大草坪的正北端,大礼堂平面呈正十字形,南端为门厅,北端为舞台。大礼堂建成时是国内高校中最大的礼堂,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高44米。大礼堂的建筑最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古罗马和古希腊艺术风格,罗马风格的穹隆主体,开敞的大跨结构,汉白玉的爱奥尼克柱式门廊。整个建筑下方上圆,庄严雄伟,象征着清华人"坚定朴实、不屈不挠",是清华的集会中心。现在校内的会议、讲座及娱乐演出,仍经常在此进行。

清华学堂

青砖红瓦,坡顶陡起,颇具德国古典风格,这座学堂是时间洪流里见证清华百年历史的老者。在一个多世纪前,清王朝风雨飘摇的时候,美国退回部分庚子赔款,这笔退款被用于建设留美预备学校,也就是现在的清华大学前身。在皇家园林清华园的东侧,一个带有西式风格的“清华学堂”拔地而起,从那时起,它便开始了不平凡的岁月。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清华是带着民族的屈辱诞生的,但一百多年的历史已经证明,生于民族命运坎坷崎岖时期的清华,在风风雨雨之中成长、壮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培养出一代代的大师英才,是这个国家崛起的重要力量。清华学堂作为清华的建筑和文化象征之一,更是承载了无比厚重的历史。

回顾清华学堂跨越世纪的往事,多少名人大师科学巨匠曾与它结缘、在此生活!梁思成、梅贻琦、闻一多、竺可桢、侯德榜、茅以升、叶企孙、潘光旦、吴宓等都曾在此留下求学或研究的足迹。当你置身这个古老的建筑中时,想想历史上的某个年月,你曾经在某位大师巨匠工作过的同一个地方吟咏、写作、画图或钻研,这种感觉是多么奇特和美妙!

清华学堂承载的最辉煌的历史之一,大约是国学研究院那短暂而无比绚丽的四年吧!1925年,曾辉煌无比的国学研究院在清华建立,大多数国学课程在清华学堂讲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位著名学者被聘请担任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

四位导师精心传授国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习、领悟浩瀚精深的古代文化,让渴望智慧的生命如啜甘饴。同时,他们还将教育融入生活,催动青年才俊术业精进,走向专业领域的最高峰。而同事之间不设禁区的学术探讨,更显现了智者风范。
他们别样的才情犹如卓然屹立的山峰,既彼此独立,又互为映衬,巍峨成蔚为壮观的智慧山脉,共展国人风骨。在国学院存在的短短四年里,清华学堂走出了一批国学专家,其中成就卓著为人们所熟知的包括姚明达、罗根泽、谢国桢等。

清华学堂的雕塑"悟"

沿着清华路向西走,不远处则是工字厅,水木清华,荷塘月色等景点,可以说二校门一带就是老清华时的校园格局。

工字厅

工字厅位于清华园的中心区,是一座气韵内敛的典型中式建筑,门前匾额上有清咸丰皇帝亲书的“清华园”三字。从空中俯瞰,它的前后两大殿中间以短廊相接,恰似一个“工”字,因此此名。工字厅和清华园一样,始建于十八世纪中叶。它有着四重宫殿、三重庭院,外观看起来像四合院,入内则游廊迂回、曲径通幽,院中套院、景象非凡。在清华建校之前,这里一直是清朝皇族的别墅。从1911年开始的十余年时间里,工字厅成为清华学堂(清华学校)最早的行政办公场所和教职员宿舍。这一时期,梁启超、吴宓、叶公超等知名学者都曾在工字厅的各个小院居住过,他们也都给自己的小屋起过一些雅号,如“三省庐”、“四丁香院”、“藤影荷声之馆”等。

打开工字厅后厅北面的厅门,可见一脉青山、一池秀水、一塘碧荷、两座古亭。这正是“水木清华”。

水木清华

"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位于工字厅北侧,常被与颐和园中的谐趣园相比,被称为清华园的"园中之园"。"水木清华"一带的景色设计别具匠心,四时变幻的林山,环拢着一泓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 闻亭,自清亭。

闻亭,原为一座古式六角形钟亭,建校初即有之,为号令全校作息而设。七七事变后,清华园落入日寇之手,校园惨遭破坏,钟亭被毁,亭内大钟及亭下铜炮被日寇掠走,至今下落不明。现亭内悬挂的是一口明代嘉靖年间铸造的铜钟。原悬于颐和园东大门对面,抗战胜利后移至此处。闻一多是中国著名的诗人、学者,同时也是清华大学校友和教授,他在《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的研究中均有相当的成就。抗日战争期间,他目睹国内反民主的独裁政治,拍案而起,1946在昆明被暗杀。抗战胜利后,学校北上复校,重建钟亭。为了纪念闻一多先生,特将钟亭命名为“闻亭”。

自清亭,原是清代皇家园林熙春园留下的一座亭。1978年8月,为了纪念著名的爱国学者、散文家朱自清先生逝世30周年,将其命名为“自清亭”。

水木清华的荷花池是清华园水系两湖一河之一(水木清华荷花池、近春园荷塘和万泉河)。夏季荷花盛开,一片葱郁之色;冬季白雪落于池面,周围琼枝环绕,别有一番景致。荷塘南侧之畔垂杨掩映着的秀雅古建筑本为工字厅的后厦,为"水木清华"正廊,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庄美挺秀,有记载说是康熙皇帝的御笔。"水木清华"四字,出自晋人谢混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正中朱柱上悬有清道光进士,咸、同、光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撰书的名联:

"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

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荷塘西侧可见一瀑布,四季流水不断,远远可闻水声,令人心旷神怡。因其幽雅的环境,水木清华常被清华学子选为读书学习和小憩之地。当年每每在西阶梯教室上完大课,就拿本书跑到这里看,不知在这个地方消磨了多少个黄昏。

水木清华正北面隔河相望的是西大操场,读书时学校运动会在此举行。西大操场西侧的建筑有天文台,西区体育馆,和清华著名的体育教育家马约翰教授的雕像。马约翰先生因为体育成为清华大学的标志性人物,他也是中国第一位体育教授,体育教学的一面旗帜。每年校庆当天,闻名全国的“马约翰杯”学生田径运动会将再次敲响战鼓。体育成为清华儿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永远力争的马杯精神在每一代清华人身上刻下印记。

为庆祝校庆108周年,清华于4月27日在西大操场举行108圈长跑接力比赛。

“无体育,不清华”!“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这两句脍炙人口的号召,至今都是清华大学博大精深的文化理念中重视体育、崇尚体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西大操场东侧的建筑群是清华大学的图书馆,包括新馆(逸夫馆)。

近春园之荷塘月色 (荒岛)

清华园是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出的14个“全球最美大学校园”之一,而近春园又是清华园内最美的风景点之一。

近春园荷塘环绕,是朱自清先生著名散文《荷塘月色》所描写的地方。近春园内亭台楼阁,荷塘月色亭,晗亭,吴晗塑像,孔子塑像, 临漪榭,还有假山和石桥以及校友捐赠纪念碑石……星罗棋布,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近春园的前身是康熙“熙春园”的中心地带, 原是清咸丰皇帝的旧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内所有房屋被化为灰烬,沦为“荒岛”,前后达一百二十余年。直到1979年,荒岛才被修复。


近春园景点的核心景观是被一诺大荷塘包围的一座岛,岛上有高低的山丘和树林掩映,岛西南侧有一古式长廊,此岛通过一座汉白玉拱桥与岸边相连。

莲桥

晗亭, 1984年,在历史学家吴晗先生诞辰75周年,清华大学决定在校园近春园遗址内建造吴晗纪念亭,邓小平亲笔为纪念亭题写“晗亭”两个大字,制成匾额,高悬亭中。

近春园西南有一座小山,山顶一座典雅的仿古观景亭,名曰“零零阁”。“零零阁”于1996年校庆落成,是00字班校友捐赠给母校的纪念建筑物。

零零阁为中国古典式双层重檐观景阁,地基座为160多平方米的花岗岩砌石,石基有护栏围绕,座柱上刻有全校00字班27个专业的名称。零零阁柱立八面、顶分双园、红木起架、白玉做栏,造型古朴典雅、气势宏伟壮观,彰显00字班学子深厚而执着眷恋母校之情。匾额“零零阁”由清华大学著名书法家金德年先生题写。

荷塘月色亭,坐落在荷塘环围着的近春园东山上,这座亭子是为纪念朱自清先生在这里写下著名散文《荷塘月色》而修建的。

新清华学堂

沿着清华路向西走,不远处则是新清华学堂建筑群,主体建筑包括新清华学堂大剧院、蒙民伟音乐厅, 校史馆。新清华学堂的建设达到专业剧场标准,声学效果堪与国家大剧院相媲美,是清华大学举办高水平学术交流、高雅艺术演出等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是清华大学新的标志性建筑。1984级-1989届毕业30周年典礼将于4月28日在此举行。

1984年入校,1989年毕业。这一届毕业生经历复杂,身上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人生如梦,岁月如歌,如今四海归来,神采依旧。

 

中央主楼

新清华学堂右侧,远远就望见了中央主楼。它是一座宏伟大气的现代建筑,于1959年开始设计,1960年开始施工,前后用过两套设计方案,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是第二套方案,莫斯科大学主楼建筑的仿体,周围的各系科教学实验楼采用的是当时盛行的周边式布置,也透着无法忽视的俄罗斯风格。主楼后厅是计算机实验室,当年便在这里选修了计算机的课程。

中央主楼的西北侧是一批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包括读书时生活了5年的6号楼),清芬园食堂(原7食堂),和苏世民书院(Schwarzman College)。

苏世民书院, 采用自筹资金的办学模式,在美国黑石集团主席苏世民先生个人捐赠的基础上与清华大学共同发起筹款活动,设立苏世民书院发展基金。捐赠资金用于每年支持200名来自全球各地的优秀青年到苏世民书院进行学习,提供全额奖学金。苏世民书院”选址于清华大学的中心位置,由美国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创始人之一罗伯特·斯特恩(Robert A.M. Stern)教授主持设计。在集古典传统与现代气息、融东方神韵与西方风格于一体的清华园中,苏世民书院将成为一道新的校园景观,为来自世界各地最优秀的青年学子营造最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工程物理系系馆

中央主楼后厅对面的建筑便是我们系的老系馆(工程物理系系馆)理工结合是工物系办学的特色,工物系培养的学生不仅物理、数学、外语等基础强,而且工程素质良好。近十年来加强了电子和计算机技术技能的培养,并拓宽了专业面,使毕业生面对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有很强的适应和竞争能力。

对比30年前的青涩:

30年后尽显成熟与自信。


老系馆右侧靠近清华东三门的第一栋楼“刘卿楼”是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新馆。捐赠人陈明、刘卿夫妇的后人也捐赠了冠名的“陈明游泳馆”。

老工物系馆北面是综合体育馆和东大操场及射击馆等场馆。

4月28日,清华大学学生运动会开幕式在东大操场举行,这是1984级-1989届毕业生入场。

清华艺术博物馆

漫步清华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还有清华艺术博物馆。由新工物馆向南沿着荷清路,大约200米左右就是清华艺术博物馆。

艺术博物馆的东南角有一组雕像"一竿风骨", 是清华国学的四大导师,代表中国人的四种风骨。王国维: 忠实不欺。梁启超: 理性而深刻。陈寅恪:精进务实。赵元任:直言不讳。

2016年4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馆舍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学楼对面落成。这是一座红褐色建筑,由瑞士建筑师马里奥·博塔设计。2016年9月11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博物館建筑占地面积约1.5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公尺,展厅面积约9千平方公尺,是中国高校博物館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博物馆。展厅共分四层,一至三层为临时展厅,主要展出国內外的艺术品;四层为常设展厅,主要展出博物馆的精品馆藏。

开馆之初,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藏品有13000多件,大多数来自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時期的收藏,如1950年代征集的中国古代书画和明式家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故宫博物院划拨给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作为教具的明清官窑瓷器等等;少量藏品是21世纪初清华大学校友及社会各界的捐赠品。收藏的品類分成六大類,包括书画、染织、陶瓷、家具、青铜器及综合艺术品等,其中書畫類藏品有一千四百多件,時代多來自元以後,包含了文征明、吕纪、蓝瑛、陈洪绶、王原祁、王铎、华喦、郑板桥、罗聘、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等名家真迹;館內的染织类艺术品有4千6百多個,主要为明清之后的产品,而工艺种类則包含织锦、漳绒、妆花、缂丝等。

另外,约有8000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即归清华大学所有的文物艺术品,例如大批甲骨、青铜器、竹简、石刻、书画、染织、古籍善本等,主要仍收藏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少部分收藏在清华大学档案馆、清华大学校史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四海归来,神采依旧

有一种思念,如暮云春树,魂牵梦绕。有一种关爱,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有一种情感,如抱朴含真,愈久弥醇。有一种团圆,跨千山万水,翘首殷盼。学缘五年,多姿斑斓,古朴书香图书馆;周末舞池,青春潮卷,踏青郊游笑语欢。林林总总,好似尚在昨天,仍在耳畔萦绕,在眼前浮现。同窗情谊,至纯老友,此情绵垂。

沿着记忆的河流回溯,踏着渐去的脚步追寻,逝去的是青春的容颜,不老的是似水的年华。三十年过去,我们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或历经坎坷,四海漂泊;或尘出于世,潇洒不羁。但无论身在何处,心在何方,在你的背后总有许多牵挂,诸多期盼。相识是一种缘分,相知是一种爱念,相忆是一种幸福,相聚是一种轮回。愿我们青春不老,友谊长存。

 

北美同学聚会清华近春园餐厅

工物41班相聚1911主题餐厅。

这一刻,让我们再回到从前,洗却铅华,忘却荣辱,或歌或舞,或哭或泣,举杯流连;道离别之惆怅,诉思念之衷肠,叹今昔之苦乐,话未来之向往。

有道是:世间自有真情在,水木风云湛清华。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昼夜思想 发表评论于
清华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纪念活动丰富多彩。赞蓝月才华横溢,美丽端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