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说了!在我们这个社会上,父亲不完美是可以接受的,但我们做母亲的一定要完美无缺,懂吗?在我们的文化中,我们的榜样是圣母玛丽!玛丽!她是个处女,但她生出了孩子!孩子活着时,她全心全意支持他;孩子死去时,她抱着他的尸体。这时候父亲在哪?他在天上!他什么都没做,He didn’t even do the fucking! ”
也就是说,查理作为父亲是个什么混蛋都没关系,但妮可作为母亲必须是完美的,否则不可能得到法庭和社会的同情和谅解,社会对母亲就是有更高的标准。在座的姐妹们,你们是不是觉得诺拉痛快淋漓地说出了你的心里话?- 4 -《婚姻故事》也是一部关于艺术家的电影。我们看到纽约舞台艺术家的生活,他们的挣扎奋斗,他们为艺术做出的牺牲,对艺术的投入。我们也看到百老汇话剧和好莱坞电视电影的竞争,这种竞争直接进入了查理和妮可的婚姻生活。我们还看到艺术家们永远必须面对的难题:到底是追随观众,还是自己的内心。话剧作为一门艺术形式虽然有它的优越感,其中却也夹杂着对好莱坞的商业成功的嫉妒。电影中甚至有两场歌舞表演:妮可和母亲和妹妹在西好莱坞阳光明亮的房子里一起表演的《你能让人疯狂》(You Could Drive a Person Crazy),和查理在纽约灯光暗淡、年代久远的饭店中的即兴独唱《活着》(Being Alive)。这两场表演既表达了人物当时的心情,也凸显了东西两岸的两个艺术中心的风格之差别,脍炙人口,赏心悦目。- 5 -所有这些都很有趣,让这部电影剧情丰满,层次丰富,但都还不是电影的主题。电影的主题,如它的名字,是婚姻故事。婚姻最大的特点是一个字:难。即使是两个真心相爱、志趣相投的人,朝夕相处,经历无数小小的摩擦,应付生活中林林总总的烦恼,除非有极宽的心胸,极高的智慧,也难逃一地鸡毛的命运。妮可和查理在公寓里的一段对话,是婚姻变质过程的极简浓缩版。从两人平静地坐在沙发上,面带微笑,承认要重新开始,“你理解为什么我要想住在洛杉矶吗?”,到眼圈发红,面目狰狞,一拳砸在墙上,咆哮着说,“我每天早上醒来,都希望你已经死了!”把婚姻中的冲突一步一步升级的过程,表现得既真实自然,又淋漓尽致。查理和妮可的婚姻,看上去并不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婚姻。电影一开头就是两个长长的蒙太奇,由妮可和查理两人分别讲述对方的长处。我们不但看到两个非常可爱的人,也看到了他们家庭生活的甜蜜。电影开头妮可的眼泪,和结束前查理的眼泪,都暗示他们彼此确实是对方的真爱。如果他们有了新的婚姻,新的婚姻会完美无缺吗?当然不会。会比以前的婚姻更好吗?也很难让人相信。比如妮可如果在好莱坞有了新的婚姻,这段婚姻中大概不再会有妻子活在丈夫阴影中的问题,但或许会有丈夫活在妻子阴影中的问题;不会有到底是应该住在纽约还是洛杉矶的问题,但孩子、金钱、家务、各自的家庭、事业的沉浮、相互的沟通,这么多可能选项中,随便有一两个出了错,升级成不可调和的矛盾,是分分钟的事。婚姻需要我们放下身段,放下自尊,花心思经营,从他人角度看问题。而世界上大部分悲剧,都是因为我们想要得到太多。可以说是追求完美,但也是人性贪婪的表现。竭尽全力去努力奋斗和争取难吗?难。但与此相比要难上一百倍的,是不去争取,是妥协,是接受。不是因为你对婚姻和伴侣失去了信心,而是因为这就是生活的真相。有悟性的、内省的、愿意学习和成长的人,或许能慢慢成熟长大;但更多的人,注定是永远被人性的弱点左右,糊里糊涂地活着,继续上演着跟电影类似、甚至比电影远远不如的婚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