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花儿(三)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张翎出身在一个五口之家,他是家里的老三,上面有一姐一哥,姐姐已经出嫁外地,哥哥在西藏当兵。他居住的城市是江南最著名的古城,杭州。70年代末的杭州,虽然西湖比现在娇美,安静,但城市非常破败。据说柬埔寨的流亡国王西哈努克曾有一句名言,描述杭州“美丽的风景,破落的城市”。

张翎的家,就在现在的胡庆余堂博物馆(旧居)一带。戴望舒有首著名的《雨巷》,就描写这一带的场景。那儿的街道,都由巨大的青石板铺就,一块石板有三米宽两米长。那时候流行的拖鞋,是木屐类的,下雨时分,街上路人稀少,若有个撑雨伞,穿木屐的女郎走过,必定会有一番声响。这声响俗人听来非常烦人,但没想到诗人听出了惆怅,哎,诗人.....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青春期的荷尔蒙,催人长大。除了对女人出现了非分之想之外,对自我,对友情都出现了新的要求。当时的教育,对此毫无针对性,每天的眼报健操,总是以这句话开头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然后是“为革命,保护视力,眼保健操,开始”。当时听着,混忳未解其意,现在细想起来,这意思就是,别想当大人物,科学家,学者了,别学而优则仕了,当一劳动者吧!
 
张翎的理想并不是当科学家,那时候科学家是反动派的象征,是反动权威。张翎的理想,是当个大哥,像吴老四一样。邻居吴家,父母是表兄妹,这在70年代很普遍,他们也不觉得丢脸,还举《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例子。因为毛时代后期,常搞一些类似反水浒,批林批孔,反儒倡法之类的以古喻近的政治运动,因此普通人熟悉红楼梦的不少。吴家5个儿子,也都是一般劳动者,但老四当过兵,似乎打过仗,左脸上留下一个疤,看上去很恐怖。
 
70年代中国介入了很多地区冲突。中国当时有近30万部队在越南,老挝驻扎,那时越南和美国正在打仗。中国在东南亚,非洲都有战斗部队或顾问团,包括张翎的哥哥在西藏也很紧张,常常和藏民发生武装冲突。因此,那时当过兵的人,很多都有战斗经历,不像现在这样,当了三年兵只学会了嫖娼。
 
吴老四平时不多说话,但江胡上流传着他种种心狠手辣的传说。在这方圆几十里地的区域内,他是个很有脸面的人物。每天,他的家里总是高朋满座。那时的住宅,是一个个的墙门。一个墙门,通常就是一座原来清末民初的大户人家房子,被分给几家至十几家住宿,隔音很差,为了厨房厕所之事,电费分摊之务,邻里常常争吵。而每家鸡厂狗短,也是尽人皆知。吴老四当然没有专门的办公室,他的公务就在张翎家屋檐下的一块空地展开,因此张翎有幸一瞥吴老四的管理手段!
 
有次某个受吴老四帮派保护的人,告状他的女儿被另一派的某老大占有。吴老四第一句话就是,“你女儿可愿意!”,而且必须听到他女儿的亲口叙述。结果他女儿死活不出面,吴老四的结论是男情女愿,不便干涉。现在想起来,老大还是有一定视野的。
 
张翎还小,没到加入帮派的年龄,但吴家老五和他的关系很好,并许诺,如果谁敢欺负张翎,马上做了那吃了豹子胆的。有了吴家老五的话,张翎腰板挺了不少。
 
张翎所在的学校,不是重点中学,乱糟糟的。每天门口,都有帮流氓在起哄女生,有时惹上有背景的女生了,就一场大战。南方人,不如王朔作品里的那些北方孩子凶猛,一般不用家伙,通常只限于肉搏,所以杀伤力不大,没出现过打死人的事。公安好像从来没来过。这个现象,一直延续到1983年严打才结束,那是后话了。
 
看的多了,张翎也手痒。有次,他和班里的一位同学起了冲突,就相约到校门口单挑。他俩刚交手,旁边就有人出手帮张翎,原来是吴老四的一个手下,绰号叫牛宝的。张翎的对手吓得连忙求饶,初战告捷,张翎的感觉特别好!感觉自己出身不凡,是个有背景,有地位 的人物了!
 
 
 
shidong1983 发表评论于
以前出差,经常去孩儿巷,有家客户公司在那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