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4月28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新闻发言人4月20日就印度工业和贸易促进局发表的外资政策发表声明,强调中国反对印度制定的有关歧视性政策,希望印度能够一视同仁,营造一个开放、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
这是中国政府对印度投资政策第一次通过外交渠道发表公开声明。根据印度工业和贸易促进局(DPIIT)发布的有关规定,“任何来自印度接壤国家的投资者”,都必须在政府市场准入的渠道进行投资。这标志着印度政府公然拒绝来自中国的直接投资。如果中国企业通过其他渠道进入印度投资,那么,有可能会违反印度贸易投资部门的行为准则。毫无疑问,这项政策主要是针对中国。
东盟国家主导的、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参加的区域全面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以印度退出谈判而告终。东盟国家对此表示遗憾,日本希望印度重新考虑加入该协定。
印度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印度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国家。印度联邦政府和印度各联邦主体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关系。印度中央政府根本没有能力协调印度各地区的经济政策。如果印度参加协定谈判,作出让步,那么,印度政府总理有可能会成为众矢之的。权衡利弊,印度政府决定退出谈判。
这从一个侧面充分说明,印度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经济体,印度中央政府在印度经济发展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尽管近些年来,印度中央政府总理雄心勃勃,希望促进印度经济的发展,并且大刀阔斧改革印度的财政税收和货币政策,试图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促进印度经济发展。可是,除了印度政府总理所在选区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之外,绝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不尽如人意。到目前为止,国际社会仍然无法相信印度公布的统计数据,印度的增长率究竟是多少,人们不得而知。
印度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印度国内的法律制度体系很难修改。印度土地政策和劳动法律制度,使得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因此,印度在吸引外资方面始终落后于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国家。近些年来印度依靠少数产业譬如计算机软件产业支撑经济的发展,印度政府迫切希望吸引外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可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印度仍然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如果不改变自己的劳动、土地法律制度,印度只能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
此次印度工业和贸易促进部制定的有关政策,明显针对中国。因为除了中国之外,尼泊尔、孟加拉国、巴基斯坦、马尔代夫等印度周边国家根本没有能力向印度投资。印度试图通过向中国关闭大门,阻碍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
印度之所以制定这样的政策,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印两国存在历史的积怨和现实的纠葛。首先,从历史上来看,中国和印度发生过边境冲突,到目前为止,印度上层社会仍然对中国和印度的边境冲突耿耿于怀,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在兵力具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一败涂地,印度国内对于那场战争记忆犹新,对中国的发展保持戒心。中国和印度边境冲突,经过印度新闻媒体大肆渲染,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和印度关系发展的重要障碍。中国国家领导人到印度访问期间,希望印度各界特别是新闻媒体理性看待中印两国关系,携手合作,而不是相互封锁,可是,中国和印度历史上的纠纷,已经成为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障碍。
其次,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面临同样的发展任务。客观上两国在国际社会存在竞争关系,因此,印度始终把中国作为竞争的对象。过去印度不了解中国的发展情况,大言不惭,认为上海有可能会赶上印度的孟买。这种坐井观天,使得印度产生了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可是,等到印度了解事实真相之后,又产生巨大的失落感,他们非常嫉妒中国取得的成就,因此,在经济交往中时时刻刻防范中国,担心中国发展速度更快,“赶上并且超过印度”。这种奇特的心理,使得印度在处理与中国关系方面,始终无法保持平常心。印度国内的民粹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者经常利用两国历史中发生的战争挑起事端,恶化两国的关系。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中国和印度要想实现合作发展是不可能的。
第三,地缘政治关系决定了,中国和印度关系一定会磕磕绊绊。印度把印度洋看作是自己的势力范围,把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区国家看作是自己的保护国,因此,始终担心中国在印度洋出现,担心中国借助于喜马拉雅山口,加强与尼泊尔等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区国家的联系。近些年来,尼泊尔等国通过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实现经济平稳发展。中国为了保护自己的石油运输线,在亚丁湾地区开展护航行动。印度认为中国的所作所为,已经损害了印度的利益,因此,千方百计地阻挠尼泊尔、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与中国的合作。中国在马尔代夫投入巨资,修建跨海大桥打通马尔代夫首都与国际机场之间的公路,中国在马尔代夫投资铺设跨海电缆,帮助尼泊尔接通互联网络,所有这些都是中国强化与发展中国家联系的重要举措。可是,在印度看来,这是在“挖墙脚”。印度千方百计地阻挠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合作,甚至不惜利用自己的地区影响力推翻马尔代夫政府。印度这种地区霸权主义行为,必然会导致一些国家反对。印度也将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中国不愿意和印度争夺势力范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加强与亚洲国家的经济联系,通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进各国经济合作。印度对中国采取防范措施,客观上导致中国对印度的投资速度放缓,但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印度经济的发展。
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中国利用自己工程建设能力,帮助印度修建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将会给印度经济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印度拒绝中国的工程建设企业进入印度投资,客观上导致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步履维艰。
印度曾经引入日本的高速铁路建设企业修建高速铁路,可是到目前为止,印度曾经引以自豪的的高速铁路已经变成了半拉子工程。由于日本在印度投资,不是为了促进印度经济发展,而是为了强化在印度的商业存在,因此,日本与印度签署的高速铁路建设合同项目无利可图,日本铁路企业修建高速铁路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工程造价,控制工程的建设成本,结果导致日本帮助印度修建的高速铁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产生规模效益。
与日本帮助印度修建的高速铁路项目相比,中国帮助印度尼西亚修建的雅加达到万隆的高速铁路,已经初具规模。不远的将来,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到万隆高速铁路将会正式投入经营,到那个时候,中国企业与印度尼西亚企业联合组建的经济体将会从高速铁路运营中获得收益。
印度试图走出一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国际社会对此应当给予充分理解。毕竟,印度不是一个正常的国家,印度中央政府的权力十分有限。印度中央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说服印度各联邦主体支持印度中央政府的经济计划。印度政府为了强化中央权力,采取穷兵黩武的政策,通过制造紧张气氛,强化军事力量,提高国家凝聚力。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举动。如果印度大量采购军火,通过强化与巴基斯坦之间军事紧张关系,迫使印度各联邦主体必须与印度中央政府保持密切关系,那么,印度经济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
印度中央政府采取措施限制中国企业到印度投资,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只是遗憾,而对于印度来说则是巨大的损失。因为除了中国没有任何国家能大规模投资印度,中国工程建设能力举世无双,如果印度拒绝中国投资印度,那么,印度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一定会放缓。中国希望印度改弦更张,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融入地区经济体系,坚持按照平等原则,与周边国家开展合作。如果印度对中国采取歧视性的政策,那么,中国政府不会坐视不管。中国外商投资法明确规定,在外商投资领域,中国坚持“对等原则”。如果印度拒绝中国投资者进入印度,那么,印度也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毕竟中国并非只能选择印度投资。
印度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印度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但是现在看来,印度政府不是因为不结盟而拒绝与其他国家合作,而是因为内部问题迫使印度中央政府减少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印度军方长期依赖俄罗斯供应军火,近些年来希望从美国购买先进的武器,并且获得美国的武器生产技术。而美国在印度洋的存在,客观上又会加剧印度的不安全感,他们担心美国进入印度洋会影响印度在印度洋的影响力。正是这种患得患失,使得印度在处理地区和国际关系方面出现许多战略性的严重失误。中国希望印度政府充分意识到,只有以开放的胸襟,迎接各国的投资者,才能促进经济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