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效应

路漫漫其修远兮,有谁能到尽头?人生之短暂兮,走完则无悔!命运之不济兮,无顾则不惧!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七绝》邻里效应

门当户对子于归,孟母三迁好口碑。

邻里趋同相仿效,优良环境塑行为。

“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的典故,大家应该都知道,孟母多次搬家,就是为了给儿子找一个好的邻居,用现在的话就是说要给儿子找一个“好学区”。后来,果然孟子成了孔圣人的传人,史称“亚圣”。至于妈妈给他选择的这个“邻居”到底起来多大的作用,无法确定,因为孔子的成长环境就很恶劣,至少比孟子家的环境要差许多,但却成了圣人。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论之一,即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总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毛泽东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照这么一说,能不能成为圣人,基因是关键,而包括“邻里”在内的外部环境,也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在学习这一唯物论的时候,老师总拿鸡蛋和石头做比较,说:“鸡蛋不论是由母鸡还是其它的方法,只要温度、湿度和光照合适,都可以浮出小鸡来;而一块石头,无论如何,都不会有小鸡产生。反过来讲,一颗鸡蛋,如果没有那些外在的条件,也不会有小鸡出来。”说得我们心服口服,对老毛崇拜的五体投地。

这个所谓的“唯物辩证法”,中国的祖先早就知道,而且应用的非常广泛。虽然老祖宗们不懂的什么是“基因”,但他们早就知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所以,祖宗们就特别喜欢“攀龙附凤”,从根本上改变基因。由于基因无法测量,但可以通过社会地位和家庭居住环境反映出来,所以,“门当户对”就是寻找好基因的途径之一。

娶个“名门闺秀”的女人,嫁个“门当户对”的男人,解决了基因匹配的问题后,就要进一步为培养更优秀的后代选择一个好的成长和教育环境,这就是要“择邻处”、“选好学区”的原动力。

所谓的“门当户对”是现代“邻里效应”科学的初级认知,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讲,是“永久性环境效应”的作用,久而久之,这种环境效应可以变成一种可遗传的东西,称之为“获得性遗传”。所有的炎黄子孙、龙的传人,都具有一种可遗传的特性,往往不因居住地或教育的改变而改变,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种埋在骨子里的东西”,很难改变。

登录后才可评论.